白卫峰说话的语调平缓、柔和,侃侃而谈,面对你的时候,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看着你的眼睛。
 
平时,他在外企做贸易工作。2013年年底,他开始系统性地学佛,并加入仁爱基金会,最开始是参与河北顺平的助学项目。从2014年开始,他同时参与助学和四和仁爱的活动。
 
四和仁爱是仁爱基金会以关怀老人为主的一个公益项目,现在有“空巢老人入户关怀”和“百岁老人人生”等子项目,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从成立至今,项目志愿者共看望关怀了超过1000位老人,中心从北京开到了广州、张家口、莆田。
 
现在,作为项目部长,他几乎每周都去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帮助。
 
“善行在增添我学佛的资粮,让我的心更清净,更感恩,”他说。
 
(以下采访内容根据白卫锋师兄口述整理)


三分之一的生活
 
我最开始接触佛法是在09年。09年到13年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学习。到13年年底,有了机会,接触到龙泉寺和仁爱基金会。我的学修和善行是同时进行的。
 
现在,我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生活,就是陪伴家人、孩子,三分之一工作,另三分之一就是学佛和善行。
 
从世间来说,我们做善行,是一件很让人愉快的事情。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比如一个人买到一个别墅,快乐的感觉只有两个月,基本上半年以后,这个幸福感就降的非常快。但如果帮助别人,这种成就感满足感,在过一两年之后还会非常强烈。
 
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做公益是在增添我们的资粮。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坚持下去,突破瓶颈,都要靠资粮。跟师法友团队,这是一个很好的造“共业”的平台,通过共事,业缘就容易建立,团队之间更和合。而这也是我们在基金会承担的最主要的发心。
 
平时我们都知道,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如果只是研究理论,可能就成了老学究,有时候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生活无法对接。就像实验室的成果要想民用,还差着好几个阶段。所以我们在世间都知道,要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证理论。佛法则讲,有教有证,教证合一,与世间的道理相通。
 
比如,以前我们共修的时候,我经常学不懂经书的内容,但在看望老人,参与善行后,再去参与小组分享,我就容易对经文有更深的理解。
 
在我们的学佛小组里,有些师兄只喜欢理论性的学习,我拉他们去做些善行,也不爱去做,就是喜欢读经、看书,但这些师兄基本上后来就从小组中消失了,他们会说我们会开始自己修。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自己修的话可能会走得比较快,但不容易走得长。因为人都有心力低的时候,靠自己不容易拉起来,只有通过一个师法友团体才行。
 
我就是在善行过程中,知道了师法友团队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会有意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是善行让自己有了这种感悟,这种想法。


希望四和仁爱未来成为一个公益平台
 
2015年,我们通过北京市慈善联合会,申请到了空巢老人入户关怀的政府采购项目,16年我们又申请了百岁人生项目,就是去关怀北京地区超过一百岁的老人。
 
也就是说,政府有一些方面的工作,也希望通过社会的一些平台去做补充。
 
“百岁人生”这个项目14年就有了,最早是师父的心愿,想让我们看望一百位百岁老人,写成《百岁人生》这本书。派任蕾老师和其他几位大菩萨过来,我们借着政府采购这个契机,推广这个项目。 
 
百岁老人们能活到这么长时间,都是很有福报,做了很多符合因果规律的事情。我们采访百岁老人总结的经验是,他们都吃过很多苦,但从不抱怨,都是一脸的笑容,连睡觉的时候都在笑,可见年轻的时候心态特别好,会帮助别人,大部分人都有信仰,知道做人不能做坏事,要尽可能帮别人。
 
他们生活上都很节俭,心胸开阔,有一些传统的美德。师父为什么要让我们采访老人,就是想弘扬一个正能量。
  
四和是基金会14个项目中唯一一个平台类项目,其他的比如助学、千家爱、心栈,它们都有自己主打的品牌活动。但四和全称是四和仁爱社区服务中心,重点在社区。社区里什么人都有,老人、孩子、贫困的人、年轻人。
 
我的想法就是,以后在全国各地的社区开拓更多的分中心,让基金会剩下13个项目都能够落地,让他们找到更多的渠道。
 
比如,我们在社区里知道有生病的孩子,就会对接到千家爱,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我们就可以对接到生命关怀,有需要捐赠衣物的,我们就对接到“衣加衣”。我们可以先打前站,给它们一个落地的平台。


做善行后,跟家人更亲了
 
在看望老人的时候,老人手脚不便,吃饭会从嘴里流出来,我会去给他们擦,坐着一个多小时耐心地听老人讲,问冷问热。出来后,我就想,对自己的家人、老人,有时候都有点不耐烦,没有这样关心。更多的是老人关心我们,觉得对家里亏欠太多。
 
参加公益后,我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陌生人友善,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但对待自己最亲的人,却往往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所以,参加公益后,我对老人更耐心了。以前老人说话,我有时候不爱听,就是那种长大后的逆反心理。但做公益以后,我慢慢养成了定力。现在家里老人再跟我讲话,我就静静的听着。
 
家里老人跟你唠叨,有时候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如果不让他们抒发,他们就会憋着难受。而你静静听他们讲完,就会感觉老人的心情很轻松,慢慢脾气也越平和,家里面慢慢也越来越和谐。用佛法来讲,就是“境随心转”。
 


我觉得这就是在实践善行的时候养成了一点好的习惯,回来放到家里慢慢的转。但做事的习惯,如果不在一个善行的环境里去培养,在以前的环境里,要改变很难。因为在以前的环境里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必须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去培养,才能带回到老的生活环境里。
 
另外,参加了助学活动后,我会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吃点苦”,在家里面能做的事,比如扔垃圾,分东西,我都会让他们去做。孩子们慢慢也变得懂事,家里面有事都争着去做。
 
因为,我从前助学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农村孩子,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很懂事,内心很健全。知道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自己做饭、学习。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他们照顾家人,对自己负责,就是在集资粮。但有些城市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很丰富,但内心并不太健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从小在消解福报,
 
不做事就没办法增长资粮,只是享受就是在不断的消除资粮。所以我就对农村的孩子说,你们其实大有可为,你们现在的路是对的,其实会很有福报,现在吃的苦以后都是成长的财富,千万不要悲观。


善行也对我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现在很感恩。佛法要求我们要把受助者当做菩萨,以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我就想,我对我所帮助的人都能感恩。我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还要感恩你。
 
而对待客户,是人家给我机会,给我平台,我就更感恩了。以前,面对一些喜欢挑毛病,有些刁蛮的客户,我就有点不耐烦。但现在,我感恩你,觉得你这种状态我是可以接受的。
 
而就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这些以前我觉得有点跋扈的客户,慢慢也不跋扈了,他觉得你的语气、你的反馈是很柔和的,也就越来越客气了。就像佛说的,每个人都有佛性,有些只是被一些烦恼业障盖住了,但你只要跟他有正能量的交流方式,这种念就会出来。
 
只要这种感恩的心建立起来了,不管是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好像以前过不去的坎,现在都不是坎了,最受益的就是自己,心里舒服了,没有这么多垃圾了。而且客户越来越多,贵人也越来越多。
 
有了感恩的心,自己的心就越清净,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这是连贯的一条线。


文并图:郭应喆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