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买了一本书,叫《断舍离》。
看完的成果是收拾了两袋几乎没穿的衣服,
决定捐出去。
问题是,捐到哪里去呢?
菜鸟裹裹公益寄件,
社区青年汇“温暖冬衣”活动,
还是仁爱慈善基金会“衣加衣”项目?
身为一名选择恐惧症患者,
经过一番纠结,
决定还是捐到仁爱“衣加衣”吧。

理由有二:

一是仁爱衣加衣项目会将收到衣服清洗包装。
想到有需要的人收到的衣服如同新买的一般,
心里觉得暖暖的。

二是这个项目长期招收义工。
去送衣服,还能做义工,亲手整理衣服帮助他人,
不是很美好吗?
 
周六一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担心迷路), 
前往我的目的地:

北京朝阳区大山子西里23号院
下了地铁,跟着百度地图,
进入大山子社区,拐过一个弯,
我眼前一亮:
老式的砖墙,淡黄的颜色,可爱的彩绘……


看到墙上用孩子般的字体写着的
“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
我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一下子消失了。
坦然地踏过了半敞的门,进入院内。
 
院子里都是捐来的衣物,只留一条小路。
沿着小路走入屋内,
我看到一群年轻的脸,
也找到了今天负责的骨干义工张老师。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
我便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张老师走出小院。
在后面“偷听”来捐衣服的奶奶和小伙子的对话,
原来这帮年轻的小伙伴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大一新生,
而老奶奶家就住在附近,经常来捐衣服,
还很热心地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出了小院向右拐,还有一个门,刚才没有注意到。
走进去,大大的屋子里也都是衣物,
中间是几张桌子拼成的工作台。
北服的小伙伴们也是第一次来做义工,


张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并耐心地做了示范。


聪明伶俐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然后大家就紧锣密鼓地干起来了。


除了左下角背对着我们的小姑娘,

她居然不会叠衣服!
好吧,谁让人家只有18岁,
还是独生女。
不过在这里,
她顺利地学会了叠衣服。
 
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劳作,
当小伙伴们回到院里的屋子时,
美味的饭菜已经准备好啦。
满满的六大盘菜,色香味俱全,
是张老师用心为大家准备的。
我们十几个小伙伴围坐在桌子边,
只顾狼吞虎咽。
劳动过后,饭菜也格外好吃。


吃完饭稍事休息,
小伙伴们各归其位,我却开始跑来跑去。
一会儿写卡片,一会儿缝衣服
一会儿收快递,一会儿接待来捐衣服的人。
有两位小伙伴在很认真地写卡片,
每一张卡片上都是温馨的话语,
每一件包装好的衣服袋里都要放一张。


这样,每一个收到衣服的人,
都能收到来自远方的关心和爱。
我只写了几张,
因为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果有机会,
我希望能像仁爱慈善的志愿者们一样,
亲手将衣服送到人们手里,
然后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笑容,
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仁爱慈善“衣加衣”项目,
会收到一些工厂捐助的残次品的衣服。


大多是衣服里衬有裂缝,
或是少个扣子什么的,
简单地缝一下就好。
服装学院的小伙伴干起来更是驾轻就熟。
 
张老师忙着整理记录,
将上午收到的捐赠衣物搬往工作间。
我便承担起接衣服的责任。
有来自外地或北京的包裹,
也有很多亲自来送衣服的人。
有开奔驰来的中年男士,
有带着孩子来捐赠衣服和书籍的妈妈,
还有出门买菜顺便把衣服捐赠过来的大爷大妈。
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大约就是有一颗惜福又善良的心吧。
 
时间过得很快,太阳落山了。
尽管北服的小伙伴们需要回到远在昌平的校区,
他们却毫不着急,依旧认真地将衣服装进麻袋。
麻袋封口后,就会被寄往需要衣服的地方,


也许是新疆或是西藏青海,还有河北的山区。
在那里,会有仁爱慈善的志愿者,
将衣服按照大小号送给需要的人。
 
将衣服清洗、分拣、整理、叠好,
装进透明的塑料袋里,
配上爱心卡片,
封口上贴上明媚的笑脸,
标签上注明每一件衣服的款式大小。


这每一件事情都不难。
难的是愿意耐心这样去做。
愿意真正的尊重别人,
即使对方处在比自己弱势的地位。
把衣服捐出来,
是一种善心,也是一种需要。
让别人接受起来更舒服,
是一种慈悲心,正是真正的利他。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
 
最后,放上相伴一天的小伙伴们的照片。
羡慕你们,
在青葱岁月里,
有这样美好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