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9点,在清华科技园、清华南门附近,出现一大批身穿黄色马甲的年轻志愿者身影,或双手捧杯奉粥、或在绿化带旁边捡拾垃圾。他们都有着一张青春朝气的面孔,即便不是每个路人都能接粥,他们还是一板一眼地鞠躬,主动地走上前去,问声早上好,一旦成功奉粥,就高兴不得跳起来,笑容灿烂得如同今天的阳光。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部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和北大。新老志愿者29人顺利完成奉粥后,回到餐厅进行了交流和分享。今天一个老奶奶拿着自家的米送给心栈,生动地上演了一幕现场版“将爱传递”,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学子的心灵。

老志愿者,则勾起忆苦思甜的情绪,感慨之所以有今日的平台,来自早期基金会志愿者的筚路蓝缕、后来者的点滴坚持。

部分同学其实对“奉粥”成功率的期望并不高,但是事实却出乎他们的意料,短短半个小时,200多杯粥已经分发完毕,大家都还有点意犹未尽。在结行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从今天的体验中收获颇多,除了参与公益带来的快乐之外,他们也经历了部分路人冷漠态度的考验,不过好在马上就找到了方法,李若 溪说,“其实善行的成与否往往决定于细节,如果鞠躬到位了,或者手伸出去一点点,都会大大地增大了路人接粥的几率。这些细的东西、善的体现,其实平时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今天有一个场景让很多志愿者都十分感动,一位老奶奶带了自己家的米过来,捐赠给粥铺。了解几句才知道,她平常也经常喝我们的粥。来自北科的管理1104班的王俊鑫在日志中写道:“虽然这些米熬不了多少粥,但是这份爱心却远远超越这些米本身。那一刻,我看到了一种仁爱精神的传递,这是对我们奉粥活动的肯定和认可,是对我们的激励。”潘鹤在结行时说,这让我们看到了爱的传递、爱心的回报,是对心栈长期工作的肯定。相信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心栈会感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传递爱的行列。
公益不只是今天 善行就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今天的感触,很多同学都希望把爱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带动更多人过来。来自北师的一位女同学分享说:“以前我在学校经常看到发传单的人,心里很排斥,偶尔高兴才会接。今天把粥传递给路人时,心理感觉特别温暖,也能够理解别人不接受,但是以后我认为自己在往后,看到发传单的,应该不会再起排斥心理。”

来自北大的廖海华看到这么多北京科技大的同学,心里很是羡慕,觉得自己未免有些势单力薄,他此前也想发动同学过来,但是由于自己信心不够,同学也对活动不了解,只能是作罢。希望下次不孤单,回去学校分享奉粥的过程,带动大家。

回顾心栈历程:做难事者成大事

今天带队的杨杨强调奉粥是团队合力的过程,所以大家在过程中,也要讲求团队形象,双手捧杯,捧在胸口,以感恩心奉献。不要觉得这些动作很繁琐,站得很直,说大婶喝杯粥吧,这样太过于随便。

而郑永祥师兄则启发同学们想想,为何奉粥会这么容易,如果我们去永和随便买杯粥,不穿义工服站在那奉粥,效果肯定不一样。他说,心栈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打下基础,有了条件,这是前行者夜以继日地付出得来的结果。许敏慧师姐对这点也很是感慨,称奉粥其实是“前台明星表演”,后面有很多幕后英雄在默默付出,有这个平台来之不 龙淼则分享了最近去参观一家垃圾厂的经历,他们刚开始也处境艰难,但还是排除万难开始做,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局面,负责人说,做难事才能成大事。其实心栈又何曾不是这样,几年前,发起人到处去找粥铺,东奔西走,不被人理解,去做难事,才成就了今天。

夏孟斌师兄在心栈已经三年时间,他跟志愿者分享了自己的受益之处:“一度以来,我曾处于迷茫状态,想改变自私自利的习惯,想去反省。心栈团队对我的帮助很大,改变了负面状态、自私自利的行为。这是一个善良的团队,进来的人都会变得越来越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