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北京宏数仁爱启明书院正式启动。宏数启明书院院长思学在成立大会上做了如下分享和对书院学人的期望。发言如下:
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三个想法。

一、办国学书院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我想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我们日常工作的角度谈一下。我觉得要想做好我们的工作,最核心的就是人,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而人最核心的是他的信念,是他能不能有一个正知正见。我们是搞大数据工作的,数据本身是中性的,没有任何价值观在里面,而赋予这些数据以生命力和价值观是我们这一群年青人,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怎么想决定了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心里边想的这些事情出了问题,工作的结果就会出问题,就会去影响到最终的决策,所以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能够通过国学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从我们这个事业来说,我们从事的是大数据事业,我们每个人是个体,个人组成我们这个大数据中心集体,从我们这个集体再到我们为这个国家、为我们中国梦所要做的贡献,也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积淀作为基石。前几天我见到一位法师跟我说,菩萨是什么?菩萨就是为人民服务;大菩萨是什么?大菩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我们这个事业,我们就是在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这个国家要做出贡献的这样的一个事业。这个事业需要有基石,地基要稳,启明书院可以担负这个责任。

这是我们办这个国学书院,办启明书院和我们工作的关系。

 

二、跟大家分享的是最近我的一个体会。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这件事口头上说一说容易,实践起来很难。在座的各位也可以想一想,我们学了那么多东西,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按着道理做是很难的。我们知道的大道理很多,真正能够做到位的少之又少。走入启明书院学国学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是简简单单的去读书本上的一些经典,然后见到人了就说《四书五经》我知道,《金刚经》我也能背,做起事情来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人家就会说,你看看这学了国学还不如不学国学的,知行不一。所以我们到书院来学国学,最终的目的不仅是知道,而是践行,是实践。如何实践?我们要从点滴开始,通过书院的这样一种形式来营造一个大家共同学习和践行的环境。你平时能够跟善友们在一起,他能够帮助你,你就能进步,能够监督你,你就能进步;跟不善的友,跟损友在一起,他就会天天拉着你去打麻将,去喝酒,你就会退步。


我们这些人组织在一起,大家共同学习,目的就是要进步,彼此成为善友,共同进步。所以我想我们的这个书院,我们的宗旨不仅仅是要知道,更重要的是要践行。

三、书院学习内容、学习的方式和践行的方式。我想我们学习也不能什么都学,核心就是要学经典,学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被前人已经认定过没有问题的这些东西。那么学经典,我想在我们书院这个平台上,大概有四种学习的方法:

第一,读经典。将来我们会给大家准备经典书籍,在我们的微信圈里,将来还会给大家发读诵作业。孙老师也提议过,每天每个人能至少拿出十分钟来,读一读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如果能够坚持几年下来,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要读经典。

 


第二,看经典。就是我们会选择真正有德行的人——大德——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音频、视频,去学他们教给我们的这些知识,从而来确保我们学的这个东西是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第三,背经典。如果有条件大家还可以去背诵经典,通过背诵把它融化在自己的学业当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小孩子是从小都要背诵这些经典。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今天可能还要补上这一课。

第四,赏经典,欣赏经典。如果光让大家去读诵经典、背诵经典,有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所以我们也考虑到了很多现实情况,那么在我们仁爱基金会的帮助下,会有很多义工老师,将来会通过各种形式来给大家讲经典。

前几天我见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周兵导演,他也是我们基金会的义工,他制作了《故宫》、《敦煌》、《千年菩提路》这些获过大奖的纪录片。我们请这样一位知名导演来讲一讲国学是什么;我们还计划请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讲一讲中国传统的这些经典建筑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也可以讲一讲中医,讲一讲禅茶,讲一讲古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国学,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的中国文化。

 


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以后我们就要去实践。当下我们这个实践就是善行,就是做慈善,仁爱慈善基金会里面有多种形式的慈善项目能够让我们去实践,所以我们要发善心做善事儿,最终我们落脚点就是要实实在在做好事,做好人。

宏数启明书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启明”,一个叫“宏数”。我理解“启明”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有烦恼没有智慧,好比把我们关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边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帮助我们照进来一束光,这个房间里就亮了,你就不会害怕,就会很开心。所以“启明”就是能够让阳光照进来,启迪我们的智慧;“宏数”就去弘扬大数据,为社会做大贡献。

宏数启明书院就是“启迪大智慧,弘扬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