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衣加衣”项目的含义是:前一个“衣”代表我有一件衣服,后一个“衣”表明我给你一件衣服,我们都有衣服穿,我们从内到外都温暖,即“衣加衣等于爱”。

2016年3月12日,“衣加衣”项目组织19名志愿者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实验小学接受该校学生为西藏孩子捐赠的衣物,并同时向此校学生介绍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助学项目和孝德项目。这19名志愿者属于助学部和“衣加衣”项目部,其中有两人刘文龙、李爽是仁爱灾害救助中心仁爱救援队的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这次活动的安全防护工作。


志愿者从北京出发


青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隶属于沧州市,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38万。沿着京沪高速公路过天津进入青县界内,一座写有“道德青县 爱心之城”的牌匾引起你的注意。2015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青县为何好人多》的长篇通讯,青县大张旗鼓地进行道德建设14年,涌现出的道德模范达190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有108人,2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居全国县级上榜人数之首。青县的好人正在变成一种“普遍现象”。这次“衣加衣”项目去青县实验小学接受学生为西藏孩子捐助的衣物,缘起也是由于青县一名叫代均宝的小学生2015年参加了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助学部的顺平助学,他参加活动的照片被老师看见,老师认为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于是和北京的基金会联系,把孩子们捐助的衣物通过基金会发往西藏,并希望把此项活动固定下来,成为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

北京的志愿者来到青县实验小学,这里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已经等在春寒料峭的操场。大家见面打过招呼,基金会助学部顺平负责人陈福老师在欢迎的学生中一眼就认出了那个叫代均宝的小志愿者。

 

陈福老师和代均宝同学——他们在顺平助学的时候相识


这是代均宝同学——是仁爱助学的小志愿者

之后,基金会的徐杰老师向学生和家长介绍了“衣加衣”项目,陈福老师介绍了助学项目。这次活动最紧张的工作开始了,即把学生捐助的衣物分拣,写慰问卡,装袋,打包,统计数据,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志愿者和青县的师生家长共整理衣物575件,34包;书籍200多本,2包。

 

北京的志愿者和清县小学的学生在分拣衣物


志愿者和青县的师生家长整理的衣物和书籍 

整理完衣物和书籍,志愿者和学生及家长合影留念,之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学生们表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好奇又兴奋,他们不知道西藏的和他们一样大小的学生平时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些衣服能不能帮助那些孩子抵御雪山的寒冷,西藏的孩子升学的压力大不大,他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也有去哪里上学的选择的困惑,他们很想和西藏的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现在的迷茫,他们感觉我们的志愿者都是成年人,不会理解他们小孩子的心事。

 其实孩子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成年人对他们的劝导可能只是表面的理解,根本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真正的焦虑,比如现在河北省的升学压力,异地高考完全放开,在津京的许多其他地方的生意人的子女很多都在河北就学,无形之中挤占了河北学生的升学利益,这些问题我们这些成年人是不会为河北的孩子承担的,那么他们这些稚嫩的肩膀就会面临我们难以想象的升学压力。

晚上17点多,北京的志愿者把河北孩子捐助的衣物和书籍拉到北京,衣物当晚装车发往西藏日喀则地区,书籍将在助学走访的时候带给河北山区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

 

运回北京的衣物当晚发往西藏日喀则地区


 志愿者与青县小学的学生家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