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所以为大家所神往,不仅仅因其独特的风景,更因其朴实的民族及其虔诚的信仰。98%以上的藏民都世代信奉佛教,而佛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在藏语中,“我”的意思是旅行者。对身体而言,人的灵魂仅仅是一个旅行者,因轮回而来,再回到轮回中去。因此藏民的生活,很是随性,不贪著于财,不执著于利。

到达拉萨的当天下午,我们便去了扎塘寺。扎塘寺是西藏较早的建筑之一,别具风格的壁画,除在同期的夏鲁寺残存外,其它地区还没有发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西藏早期的壁画、外来影响、服饰等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据住持介绍,这里吸引了很多藏地学生前来参观学习。99%的藏地大学生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他们从小就受长辈的影响,懂得一些佛教的道理。长大之后虽然前往不同的高等院校学习,但平时看见乃至一只蚂蚁这样的众生,脸上也会自然浮现出悲悯之情,竭力维护它的生命。很多大学生最希求的并不是金钱,也不是外在物质,是想把本民族有价值的思想文化,继承并加以弘扬,同时,对自己内心的慈悲、智慧、知足少欲也极为重视。这些大学生,也将会加入书院,成为志愿者!

 

来到这里, 恰逢扎塘寺正在修建大殿。远远看见四五十名藏人,手执木夯,分成两组在劳动,此起彼伏地唱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地唱着——这就是“打阿嘎”,离得远时是一种空灵,走近了是无法形容的感动。住持介绍说,他们都是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前来义务劳动的。在西藏,农闲时谁要是好几天没来寺庙,这个人就会被视为“很奇怪”。而这些义务劳动者,也会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书院的志愿者。

回程的路上,洛桑老师向我们介绍,西藏是一个很悠闲的地方,对于藏民来说,冬天就是最美好的季节,因为冬天就等于晒太阳。清早起来,煮一壶甜茶,找一个躺椅,美美地躺上一整天,那个日子,真的才叫幸福。我想,这样的幸福也是需要内心的清净吧。像我们这样心中装满各种纷繁杂念的俗人,想要安静躺上一天晒太阳,一定还不如让我们乖乖起来上班的好。

第二天提前吃完午饭,与小饭店门口做手工的阿婆闲聊。得知里面做饭的是儿子和儿媳,而她手中忙着的是给小孙子绣的鞋垫。一家人挣多挣少,只要团聚在一起,便是幸福。这是阿婆的观念,也是大部分藏族人的观念。

驾驶去拉孜地区的司机师傅是日喀则地区书院负责人扎旺的朋友。黝黑的皮肤,两腮不修边幅的胡子,而带着藏味的普通话更是让他的藏族身份显露无余。7、8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们断断续续地聊着天。他告诉我们,他也热衷于慈善,但不似我们这般“有计划”。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往返于西藏各地,有时要去的地方比较困难,他便买些衣物带在车里,捐给谁,也没有固定的人群,随性就好。

虽然我们被他的慈善方式所打动,但却忽然担心起来:书院的运行不会也这样随性吧?如何保证书院的效果?带着这样的担忧,我们来到了拉孜镇中心小学仁爱启明书院。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的食堂。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工作人员的健康证张贴公示,这样的管理又让我们燃起了信心。来到书院,干净、整洁。所有的图书按照分类编号整齐摆放在书架上。而图书借阅的管理、登记,更是明晰,有专人负责。校长更是安排每个班级每周都会有阅读课。没想到,随性的藏族人,认真起来还真是靠谱呢!之后,我们又在校长的带领下,与班级中的小朋友们交流、做游戏。
“用一根手指拍手掌声音大吗?”
“用两根手指呢?”
“用整个右手拍左手呢?”
游戏很吸引孩子们,而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我们书院便是一只大手,每一个书院,都是这只大手的一根手指。虽然西藏书院距离其他书院比较远,但是我们却是一个整体。要想仁爱启明书院做得好,就要所有的书院都行动起来,彼此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成长,越走越远。由此内心特别感激浙江书院志愿者对西藏书院的帮助和支持,无偿捐赠了上千件的冬衣!
看到西藏书院运行得有条不紊,志愿者们仿佛也看到了全国书院无数志愿者的默默付出。书院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走到今天,而孩子期待的眼神,便是我们走向远方的动力,它会激励我们永不停歇,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