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一所“仁爱启明书院”投入使用,书院项目部代表何国科、李超群和王胜利千里迢迢赶赴青海,为了看看那里的孩子、老师、志愿者和乡民,一起共睹书院投入使用的时刻。志愿者以虔诚心、恭敬心走入青海,经历了灵魂的洗礼。是那片纯洁之地再一次给了志愿者滋养和力量,如同宗喀巴大师和他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样,成为仁爱志愿者生命的必须,给了我们回家的力量。
一、心灵的洗礼
青海,雪域高原,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故乡。当我们来到青海之时,正值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的时轮金刚大灌顶法会,十万信众大灌顶,在藏传佛教当中殊胜无比。
我们心怀恭敬走进了青海,在前往书院的路上,遇到两位虔诚的信众三步一拜的前往拉萨。司机对我们说,从西宁到拉萨将近2000公里,磕长头过去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在青藏高原上,面临严峻的天气和险恶的路途,经常有信众在半路上往生,而半路上往生的是吉祥的象征。这一路上支撑他们的是超越生死的力量。回想起当年玄奘大师西行取经,经过沙漠之时,面临着比此更严峻的生死考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超越千年,无论是玄奘大师还是在路上的信众,他们身上传承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对信仰的无比坚定。
我们停车,站在路边,双手合十,对着他们深深的鞠躬,真正的信仰,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真正的信仰,能战胜所有的艰难,此时此刻,我们已被洗礼。
二、灵魂激荡的旅程
扎毛乡中心寄校,位于青海黄南州同仁县扎毛乡,距离西宁将近二百五十多公里的车程。我们的车沿着黄河岸边,穿过隆务峡,经过一夜的大雨,元石山上的落石布满了山路,眺望远处的群山,喀斯特的红色岩土、湛蓝的天空相辉交映,给我们一路的担忧增添不少乐趣。
同仁县是著名“热贡艺术”的发源地,山脚下经幡飘动,红、绿、蓝、白、黄的幡布代表着太阳、月亮、蓝天、白云、土地,写上经文,随着山风飘动,天地万物,时刻在说法。当我们经过隆务峡时,陡峭的一面峭壁迎面而来,似被利剑削去半侧。藏族人民用丰富的颜料和石刻艺术,雕刻了一副巨大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双手结印,半闭双目,唇角微张,弟子正在谛听佛陀说法,经过此地的藏族人民都会停留,恭敬礼拜。
经过隆务镇时,青海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大寺,坐落于此。从1301年始建,已经超过七百多年生命旅程。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大经堂供奉着宗喀巴大师还有他两位弟子塑像。我们一行人在此停留,点一盏酥油灯,祈愿此行的圆满。
三、我们的牵挂——扎毛乡中心寄校
一路颠簸,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扎毛乡中心寄校。学区主任多周、校长加羊扎西在校门口热情的接待我们,给我们献上哈达。多周主任介绍,扎毛乡共有5000多藏民,学校有200多名学生。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全校的师生都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全乡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虫草,有人说虫草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在藏区,虫草却养育着这一方的百姓。“扎毛乡中心寄校,是一所藏区的学校,所有的师生都是藏族同胞,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不收取学生任何学费”,多周主任与我们说到。这位朴实的藏族汉子,已经在教育的岗位上奉献了十几年。

当我们到达书院之时,孩子们给我们唱起藏语《我们都是一家人》。在充满灵性的歌声中,多周主任告诉孩子,这是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感恩。我们向孩子们介绍了北京,介绍了书院,希望孩子们能够常来书院看书,牢记书院的院训,懂得“读书启智,做人明理”的道理。我们向校长加羊扎西颁发了任命书,希望志愿者们能够经营好书院,让全校师生收益;捐赠了仁爱小药箱和仁爱U盘,向在场的200多名学生亲手送上了全新的被单,希望书院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多身心的关心和呵护。


扎毛乡党委书记李俊说:欢迎书院落户扎毛乡,告诫学生们能够懂得知恩报恩,能够感受到祖国人民对大家的关心和爱护,能够践行书院的院训,对老师,对父母要真诚,要恭敬,通过读书来获得智慧,获得和谐和幸福。

临别之时,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读书,朗朗读书声在山间荡漾。

四、慈善是对自己内心的供养
南怀瑾老师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启明书院,作为一所以生命教育为目标的书院,秉承的便是“读书启智,做人明理”的理念。从西藏,到广东,从海南到辽宁,全国已经开启了三十五家。而这一次书院走进青海,走进了宗喀巴大师的故乡,我想冥冥之中亦是有因缘于此,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为书院志愿者学习佛法提供理论基础。
青海之行,一路见闻,在这个虔诚佛教信仰的民族里,我们也在学习,学习到信仰的力量,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愿行。在和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中,我们看到清澈的眼神里,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而在科技发达的都市,我们是否依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师父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慈善,与其说是对别人的布施,不如说是对自己内心的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