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的仁爱顺平助学之旅,注定与以往的每一次助学都不相同:36名志愿者(其中老志愿者24名)去回访20多名受助的孩子,而且受访孩子中多数为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被探访,因此这次助学会发生什么,会收获什么,会感悟什么?从出发的那一刻,答案就已经在那里静候着我们了。

再回访,士别三日当刮目
对于很多新志愿者来说,第一次助学走访都是满怀着期待、自信和价值体现的梦想,可是真正走近一个陌生孩子的时候,除了被接纳之外,激情可能遇冷,沟通可能碰壁,信心可能受挫,观念可能遭遇沉默……但是对于老志愿者们,这些经历都是短暂的,如果你对一个孩子投入足够长时间的关怀,再次见到他(她)时,他(她)的变化会令你惊喜。
小建(化名)今年四年级,从小生活在福利院。一年前,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无依无靠的小建被送到一所学校读书,但是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也不能融入集体,自己又偷着跑了回来。经一位同样在福利院的受助学生介绍,仁爱志愿者们结识了小建。
第一次走近他时,是在一月份,房间里弥漫着他尿床的气味,他像一只受伤的小动物,默默不语。志愿者们并不在意他的排斥,和他一起吃饭,不断和他聊天,带着他一起去走访别的受助孩子,以此打开他的心结。在后来的持续关怀中,志愿者们又鼓励他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月份,小建同意重新走进学校。志愿者们此次又来看望他时,小建俨然换了一个人:开朗、亲切,上来先给志愿者一个拥抱。走进他的房间,干净整洁,早已经没有难闻的味道。经他介绍,目前学习进步很大,上半年成绩还不错,进入了班级前几名。平时在福利院里,经常帮着老人们开门关门、按电梯,即使实在没什么可做的,也会给老人们一个微笑。


除了小建,另一位叫小贤(化名)的男孩的变化,也令志愿者们刮目相看。小贤原本是个自理能力很弱的孩子,和年近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什么事情都是奶奶照料,小贤连从银行取助学款都不会。上一次走访时,原本和志愿者们约好了到银行见面,教他取款,可小贤走到半路又返回家中拉着奶奶来帮忙。而这次走访,小贤不仅能自己前来迎接回访的志愿者们,更是一路陪伴着走访了其他各家受助的孩子。这次走访,像小建、小贤这样与第一次、第二次见面明显进步很多、成长很大的孩子还有不少,这不由得让我们欣慰。孩子的能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只要你给他足够的关怀和机会。

同上路,今日助学缘受助
在仁爱助学,最常说的一句话除了“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之外,就要数“让爱传递”。志愿者们在这么说着,也努力这么做着,但是真正体现最深刻的,是在受助的孩子们当中。
小雨(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娇小的身材穿着宽松的黄马甲站在志愿者团队中时,显得有点弱不禁风。分配任务时,她总是那么的温柔娴静地听,配合其他志愿者做工作时,总是宛然一笑,点头致意。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她不仅轻声细语地和受访的学生沟通,还能满怀理解的注目、善解人意地倾听,一直到对方笑逐颜开。如果对方是小女孩,最后两个人还能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俨然已经成为朋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温柔的小志愿者,在心里夸奖小雨的父母对其教育的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志愿者也是曾经受仁爱助学资助的学生,在和仁爱助学结缘后,也在用实际的行动来传递着仁爱给她的爱心。
如果说小雨是接过了志愿者的接力棒,在仁爱助学之路上继续传递的话,那么小丽(化名)则是用扩散的方式去延伸仁爱助学的爱心。小丽是一位从小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女孩,在见到仁爱志愿者之前,据说曾经受过胡锦涛主席的接见,但是依然性格内向,不愿意搭理别人。在第一次走访小丽时,老师介绍:这孩子见过世面,也懂得一些大道理,不是谁都能走进她心里的。即使如此,志愿者们也没有放弃,通过真诚的沟通,第一次见面感动的小丽流流满面,从而打开了心扉!此后的小丽不仅开朗了许多,还开始关爱别人。在见到福利院里一个小男孩换季缺少衣服的时候,不仅慷慨地把志愿者资助自己的衣服送出,还热心地联系志愿者,请求对这个小男孩进行资助。后来经过志愿者和福利院以及当地妇联的沟通,小男孩得以被确认为助学对象,在他身上同样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他就是前文所说的小建。


蓝丝带的故事,就这么在仁爱助学的过程中真实地上演!这一次回访时,小丽依然充满活力,和志愿者们一同上路,走访其他受助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让有的志愿者都自愧不如,这一切,只因为她们曾经受助。

要行孝,带老妈走助学路
仁爱助学的志愿者们,有来自朋友圈的,有来自同学同事的,更有来自家庭的。夫妻结伴助学、带孩子参加助学的情形非常普遍,而带着父母参加助学的却不多见。

阿强是一名老志愿者,近几年中带着妻小参加过多次助学走访,每次出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只知道儿子“做好事儿”去了,却一直不知道儿子做的到底是什么好事儿,心中难免有一些误解。为了消除母亲的疑惑,有心的阿强决定这次带着老母亲来助学。在亲眼目睹了这群年轻人的所作所为、亲身经历了走访受助学生家庭之后,这位老妈很有心得,在当天晚上结行时,阿强替她发言:一、其实这些孩子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比我们(指老妈那代人)当年的困难差远了;二、但是这些没有爸妈的“宝宝”,的确很需要帮助,尤其是需要关心爱护,这是关系到他们一辈子的事儿;三、组织活动的这帮年轻人,真的很不错!
这几点心得既契合仁爱助学“救孤不救贫”和心理关怀的理念,又对儿子以及这群“做好事儿”的年轻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对于阿强而言,回到家中后,老妈又发表了很多感想,娘俩的共同话题、家庭的共同语言顿时增多,老人与外界的沟通与家人的联结更加紧密!一次带着老妈的助学活动,与其说是帮助别人,何尝不也是一次孝老之举、亲子之行呢?
创新意,建立一线根据地
对于仁爱助学的志愿者来说,每一次走访之前的培训都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正是这堂课,使每一位新志愿者理解了仁爱助学的理念、程序和注意事项,使每一位老志愿者重新观照内心,审视自己在助学过程中的不足或偏颇,使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志愿者们有了共同的目标,走到同一条道路上来。因此,这次助学前,召集人就在思考:为何不把仁爱助学的培训带到助学一线?既然受助学生的信息采集需要依赖当地妇联,志愿者两天的吃住、结行需要依赖当地宾馆,与其给他们留下“一群穿着黄马甲的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做着不知道怎么回事的助学活动”,倒不如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了解仁爱、理解仁爱,进而支持仁爱,甚至投身仁爱,在我们到来之前和离去之后,在受助孩子们所在的当地,留下对仁爱播种的关爱的呵护。
基于这个初心,经过一番沟通和准备,揣着满满的真诚,8月2日上午,在顺平蒲兴庄园的会议室,仁爱助学组织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针对当地县、镇妇联和宾馆主管们的助学培训。从仁爱的背景、理念和组织的活动介绍,到志愿者助学感想的分享,所有志愿者都仿佛回到了西马金润小学的大教室,受邀的客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听着,还有人不断地记录着、轻轻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蒙眼游戏引导客人们真正进入了角色,摘下眼罩后的重新面对,使她们彻底理解了眼前这群穿着黄马甲的人。中午十二点半,培训早过了计划结束的时间,但是双方的激情丝毫不减,在志愿者代表们把蓝丝带系在她们的手腕上后,她们也备受感染,一起沉浸在宣读仁爱激励语的激动里。

 

禾苗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和大地。受助的学生们好比一株株幼小的树苗,不幸的遭遇遮蔽了她们的阳光,阻断了她们的水源,仁爱助学能给她们的学习送来一泓细流,给她们的心灵带来一缕光明,但是对于她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仁爱助学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当地的力量,而妇联、学校、家庭恰恰是这些具有大地力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得到她们的理解和支持,仁爱助学就等于有了根据地。
两天的顺平助学活动,又在窦店服务区的离别中结束了,明天即将开始的各自忙碌似乎与以往没什么不同,但是那颗安放回躯体的心灵真真切切体验到了种种前文说到和没有说到的不同,但愿这些相同和不同能给每一位仁爱志愿者带来鞭策:在助学的福田上,不仅要扶犁深耕,还要在禾苗前荷锄而立,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