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爱保定助学前期培训中,初识鲁杰老师,留下的印象是智慧与宁静,她的培训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之后,MSN上专访她时,又从她的文字中领略到了一种和谐、静谧之美,爱通过电脑、通过网络从她的指尖传递到我的指尖,静静流淌……

培养内在的和谐

仁爱助学是以心灵关怀为主,这对仁爱志愿者来说,真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在这方面开始努力呢?鲁杰老师娓娓道来:“什么是心灵?那应该是一种真心,一种诚意,来自于长年的宁静沉思所带来的灵性。如何做好心灵关怀?可以从自我意识入手,培养自我心理品质的和谐,比如爱的内心与爱的行为,良好的愿望和积极的行动,柔软的内心柔和的声音等等,这些心理品质都是和谐一致的。一旦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就超越了小我,从而达到自他和谐,这样你就理解孩子们了。简单的说,去找内在的和谐,每一天。”    

鲁杰老师建议志愿者多读书,读人物传记、文学、哲学类的书,了解心理学知识,尝试去了解身边每一个人,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去爱自然,去静坐、冥想。“我们内在的和谐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很偶然。比如说,一次走访,让志愿者体验到内心的和谐之美,一定要把这种美好留下,留得多了,内在也就和谐了。所以,为了走访去培训,不如说走访是对我们内在和谐的一次培训。”                  

“内在和谐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如同雨后清晨的清新、美好,我们留不下它,只能呼吸它的气息,记住它的美好,而不是占有它。一个内在积累美好事物和印象更多、更丰富的人,她会在外在发现更多的美好,从而发现人性的美。”

对志愿者心灵的关怀

在仁爱助学走访中,不仅孩子需要心灵关怀,志愿者同样需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走访是孩子在以另一种方式关怀志愿者。看到孩子在面对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困苦时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志愿者被深深打动了,触发了他们内心的思考,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爱、付出爱的勇气和信心。

“巨大的苦难能使灵魂出场,之后的一点点关怀,就能纯净人的心灵。” 鲁杰老师淡淡的一句话,却有着深刻的内涵。遭遇重大不幸的孩子们在仁爱的关怀下内心的纯净很容易就凸显出来,这同时是不是也净化了志愿者的心呢?“生活与磨难是好老师,志愿者需要在体验中得到关怀。”

“有些志愿者可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自信,或者是太想承担,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确实有时感到疲惫。”鲁杰老师关心孤困儿童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志愿者,她说“其实每个人真心都很好,但他们可能会一时不承认自己,其实他们已经做得很好,关键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超越。大部分人都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那里就搁浅了,自我评价不足,内在自我体验很不喜悦、满足时,难以控制局面的感觉就发生了,是自我意识的问题。从前心性的惯性与影子,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包括助学,所以,恐怕不是我们去帮人家,而是要注意认清并提升自己心灵的‘性质’。” 鲁杰老师总结了心灵的一些性与质的词以供参考:简单,诚实,本真,浑然一体,朴素,平静,纯洁,清澈,尊严,明亮,喜悦,温暖,安宁,友好,敏感,开放,轻柔,精细,灵性。这每一个概念都值得我们细细的地去体会。

鲁杰老师说,其实每次参加孤儿走访,她都在做着三重关怀,不仅对孩子,对志愿者,还包括对自己。她说,她想让每一个人都爱上错误,爱上缺点,爱上喜舍,这样才会真正爱每一个生命,爱全世界!

心灵关怀和资助是一体

“对于物质极度贫乏的家庭,着重于心灵关怀是不是不够?我觉得物质还是很重要的。”面对这样的疑惑,鲁杰老师的回答极具智慧:“心灵关怀有很多载体,物质、资金是其中一种。的确,对于赤贫家庭,一点点物质就可以解决大问题,解除他们很大的生活压力,让孩子及家人都略感轻松,这同样传达了一种心灵关怀。心灵关怀与资助是一体的。我们所有的资助、微笑、音乐、拥抱都是心灵关怀。”

期望和祝福

当问及对仁爱助学的印象时,鲁杰老师赞叹道,仁爱孤儿助学的排查、采选任务量巨大,走访规模也很大,这些志愿者们能长期持续地关怀孩子,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向上成长的愿望,并且更具智慧底蕴,非常了不起!同时,她还对仁爱助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许,如对志愿者的组织,建立孤儿档案,定期进行专家研讨,讨论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其中,关于志愿者组织方面,她建议,可以编成小组,按组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志趣相投的人可以聚在一起,互动互助,如儿童心理沙龙、耕读社、自然爱好者协会、美食人生大家秀等等,可以灵活多样。

最后,鲁杰老师表达了对仁爱的期望和祝福:“让我们的仁爱基金会真正成为关怀人的心灵成长、培养人能力的专业教育及慈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