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始终浅浅地笑着,月牙般的眼睛弯弯地透着善良,一副窄边的眼睛戴在圆圆的脸上,显得十足学生味。她的声音又柔又细,只要跟她说话,一定得屏神静听。看她做起事来又总是不慌不忙,似乎在她面前的一切都是那样云淡风轻而宁静安详。

周慧芳,一个乍看来平常,细细品去韵味无穷的17岁女孩是弥陀中学的仁爱孝德之星。中国古典女性的含蓄、坚强、秀美蕴含在她心中,而她心底的乐观、知足、爱心和顽皮又将这份厚重化成一种活泼快乐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我是一个靠借来学费、借来的高板凳当做课桌,捡来他人不要的铅笔头开始学业的学生。我的家庭因贫困与父母的情感不和过早地支离破碎。父母离开了家,6岁的我开始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此时他1岁)。在奶奶家,靠近一间黑暗祠堂的小屋里度过我的童年……”

这是周慧芳自述的获奖事迹的开头,让我们继续她的思绪,经历她这17年不凡的传奇人生。

幼年

在太湖县花园村一条狭窄的深深巷道里,大雨淹没了巷子里低洼处的一座老屋的屋角。一扇瘦长窄小的圆形木门半开着,慧芳的母亲正忙碌地把涌进屋子的水舀出来。可是水舀出去,又流进来,雨越来越大,不因她的孤立无援而有丝毫的退减。两三岁的小慧芳也懂事地拿着小葫芦瓢,摇摇晃晃地帮妈妈舀水。

慧芳的父亲离家已经一段日子了,杳无音信。家中剩下母亲一人种地持家,伺候公婆,带养孩子。后由于家庭的一些变故,慧芳的母亲也离开家去打工了,此时慧芳六岁,还有一个只有一岁的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常帮爷爷奶奶捶背按摩,暖被窝,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慧芳感觉很快乐。

小学

慧芳没有念过幼儿园,转眼到了念一年级的年龄了,六岁的慧芳只身一人前往花园的红河小学。那时学校的课桌和凳子都要学生家里准备,买一副课桌要四十二元,这个数目对于慧芳来说是:“太庞大了,好吓人。”但这并没有难倒强烈求知的女孩。没有桌子,她就从家里隔壁的老奶奶家借来一个高高的板凳,摆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没有凳子,她就跪着听课写字。当时有小朋友笑话她,她就陪着他们一起笑,自己心想:“拿个板凳也不错啊,还特别一些。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来享受的,我读得好就可以了。”小学期间,几乎每次考试慧芳都是第一名。

在步入学生行列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日子就显得更加黯淡与苦涩。慧芳选择周末帮人田间干活以获得奖励——换来一些小钱购买笔纸,她也曾捡过垃圾、帮人带过孩子……不过,慧芳说:“这些都是很幸福的回忆的资本,没用花饰却很美的童年。”

小学时期除了学习,慧芳另一大“工作”就是照顾弟弟了。因为爷爷奶奶要干活,慧芳就背着弟弟,背都有点驼了。有时背忘了,就把弟弟像个书包一样背到学校。一次慧芳背着弟弟去学校受到了老师的责骂,小小的慧芳告诉自己:“不可以哭。照顾好弟弟、帮助奶奶是我的责任,我还要寻回我的家庭,出色地学习好,不放弃自己的未来。”

后来弟弟长大可以走路了,她的座位旁边有时就会忽然多出个人来吓她一跳,一看——是弟弟!。弟弟刚会唱歌时,有一次到慧芳的教室拼命地吼啊,唱《大河向东流》,唱得同学都没心思上课。慧芳因此被老师批评,但她没有委屈,反倒觉得弟弟很可爱。慧芳相信,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和弟弟,是有原因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只要把自己做好,照顾好弟弟,让爷爷奶奶开开心心的就行了。

慧芳对弟弟的疼爱出自责任,也源于姐弟的感情。现在读六年级的慧芳弟弟这样形容自己与姐姐相依为命的时光:“那时我觉得自己像娇嫩的小花放在一双温暖的手里,仿佛有姐姐在一直保护我。大热天,缺水喝。别的小孩子向他哥哥姐姐要水,哥哥姐姐不给,但我姐姐不一样,她的水给我喝。姐姐会鼓励我看她的教科书,现在我的课外知识比别的同学要多,要感谢我的姐姐,是她给我勇气要多看历史教科书。”慧芳的好朋友周燕伟说:“直到现在(高中),她也会把零用钱省下来给弟弟买衣服、买鞋子,因为弟弟穿的不好,她看了很难过。”

父亲回来给家里盖起了一间大房子后,又走了。慧芳的爷爷奶奶不愿离开老屋,因此慧芳就带着弟弟独守空房。尽管这样,日子却也被姐弟俩过得乐活起来。慧芳的弟弟回忆说:“那时候家里缸里没米了,我姐姐就从菜地里搬回一个大南瓜,好大一个,煮了后我们一起吃。我姐姐还特别喜欢爱搞恶作剧。有一天过鬼节,我在洗澡。她突然把灯一关,然后学鬼叫,吓得我魂都出去了。”

慧芳五年级时,弟弟越大越调皮,开始不听管教,四处跑着玩不回家。那时一到黄昏,一个小姑娘就会在花园村的田间小路上,边走边四处张望。每户人家都回家做饭,四处升起了袅袅青烟,落日的余晖把她纤小的背影拖得很长。她顾不上别人家窗口飘来的阵阵饭香,焦急的心里惦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里几头饥饿的小猪……弟弟到底去哪里了?!

慧芳说:“那时学习是很紧张的,我养了几只猪宝宝,自己找料、配糠,帮它们喂食、洗澡,每天在家放学后第一时间便奔赴猪圈……我还有自己的棉花地,捡棉花、晒棉花、卖棉花也变成了我的必修课。那时最烦的是即便肚子饿到疼得睡不着,做作业到夜里一、两点时,我还要四处寻找十分叛逆不归家的弟弟。碾米、做饭、吃饭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那时的慧芳也哭,也气愤,受不了。她指责弟弟:“你不会替大家分担,也不要这样!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弟弟不懂。

一个夏天,慧芳带着弟弟去外婆家住了两天。回家后听村里人说:“你家来了个疯子在里面住了!”慧芳和弟弟到家时,那个疯子已经被人赶走了,但家里的东西被弄得乱七八糟。旁边邻居的叔叔见到此景,没说什么,用他有力的大掌在她稚嫩的肩膀上重重拍了几下。慧芳心里就觉得特酸,但仍旧把家清理了重新投入生活。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不全然的是苦恼,慧芳自有乐趣。她很喜欢给小猪洗澡,一提到这样的生活体验,她愉快地说:“其实小猪真的好可爱,它们都很聪明,特听话,见了我特亲切。那种乐趣,真的好快乐!我还养小鸡和小狗。我给小狗起名字叫小不点,黑皮,hello的都有。”

因为自己要带着弟弟生活,慧芳开始自己做饭。“我不知道传统应该怎么做,自己就创菜自己做。我喜欢好玩新奇一点的,创出来还可以请同学吃,比如野菜汤。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觉得太幸福了!不过煮饭花的时间太长,在我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很少吃饭,我要干很多的活,还要写作业,平时没有时间。”幼小的慧芳也掌管着拮据的家里费用,平日里若父亲来些钱,慧芳除了交学费外,就会给爷爷、奶奶、弟弟买一些衣物和用具,还会给奶奶一些钱,并偷偷跟奶奶说:“小心钱别让弟弟骗去了啊!”

中学

一直以来,慧芳总是想办法撮合父母。即便童年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她还是很爱父母。在初三上半年,慧芳每天都会挨父亲一顿打,大家都认为父亲在无理取闹,慧芳说自己也曾经因此不想回家,跟父亲对立。可后来想到父亲因为奶奶失踪的事情,身体很不好,心脏也不好,慧芳说:“我觉得自己很乖,没做错什么。但是作为父亲,他很想为我们多做一些事,可他自己的能力又有限,应理解父亲的心情。从这个角度看就没什么了,如果我是他,情况可能更糟。”对于家庭的遭遇,她也说:“那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不是吗?”周燕伟,她的好朋友好几次听慧芳说:“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生命。”

现在她回家除了做家务外,还会说一些学校的玩笑给父亲听,并更加努力地学习。聪慧乖巧的她会常常找父母谈心,跟爸爸讲妈妈的苦衷,对妈妈讲爸爸的不易,希望父母之间能相互体谅。

经历如此坎坷的女生,慧芳或许会忧郁吧?!可在好朋友周燕伟心里,慧芳却是个顽皮、可爱又很善于发现爱的人。燕伟说:“你随意问候她一下,她就会觉得身边充满爱一样。她从来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慧芳自己也说:“我这个人特容易满足,只要有点开心的事情,我那一天所有的烦恼都没了。”而且慧芳还有个习惯,把笑话语句摘抄在本子上,不开心了就看一看,也会常常想起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的场面。因为跟老师关系很好,朋友也很多,她那里几乎成了同学的“心理热线”。慧芳觉得,班里同学虽然有的进入了高中,但实际思想还幼稚的很。她的乐观和成熟让班里同学都起了羡慕,有的同学说:“我好希望有你那样小鬼当家的机会哦。”

孝顺的传承

我们惊叹慧芳的孝顺与大气,向慧芳的父亲赞叹女儿教育得好。父亲低头一笑,说:“我们没怎么管过她,都是她奶奶教育的。”详细问来才知道:慧芳的家原本是花园村的大户人家,那时她的曾祖父是这片地区的族长。慧芳的爷爷曾经读过蒋介石办的南京军校,荣耀地得到佩剑。但后来由于曾祖父病重,学校允许爷爷回家伺候。慧芳的爷爷家教很严,自然奶奶也是大家闺秀。慧芳从小跟随奶奶长大。

慧芳的父亲是所有儿子中最孝顺的,所以爷爷奶奶一直跟着慧芳家住。父亲在家的日子,只要做饭,他就会让慧芳给老人送去一份,而他的病也是由于奶奶生病去世引起。慧芳的母亲在家的时候,也很疼奶奶。家里做什么都是母亲做,干活实在。慧芳说:“奶奶非常喜欢妈妈。”

了解了慧芳的身世,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个瘦小的女孩,在面对如此重大的生活挫折面前,依然尽力维护着家庭,那么善解人意,那么乐观大气。原来,良好的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家教是影响她具有孝德之心的根本因素。

愿孝德之心护佑慧芳,愿孝德之心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