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注册难”曾经是让公益慈善界普遍头痛的大问题,而随着近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动社会建设、促进公益发展的利好政策出炉,这一问题已逐步得到缓解。特别是从2010年“坤叔事件”以来,广东省以及广州市层面均推出了对于NGO登记注册大有裨益的政策措施,使近几年广州市的NGO登记注册出现“井喷”现象。

6月,一场主题为“NGO注册的前世今生”沙龙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主任汪中芳、绿芽基金会理事长蔡文方以及正在中山大学访学的法制日报副总编辑常少扬做客沙龙,与现场数十位正在准备或已经申请登记注册的NGO负责人交流经验,分享广州NGO注册“井喷”前后的故事,并为那些正在寻求登记注册的新机构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NGO注册究竟难不难?“不要想走捷径,而要想你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从很多草根NGO(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视角来看,登记注册多少都“有点儿困难”,但在蔡文方看来,这件事却“一点都不难”。她不仅2013年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了全国首家致力于乡村妇女发展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还成功地协助广碧儿童关爱中心、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完成登记注册。一直到现在,帮助NGO登记注册仍然是蔡文方的“分内事”之一。

在此次沙龙中,蔡文方详细回顾了自己参与和推动过的NGO登记注册案例,发出这样的感慨:第一要庆幸我们身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倡导和加强社会建设,使得NGO的登记注册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第二要庆幸我们身在广州,广州各级政府对NGO的政策和态度都是最利好的。

至于说很多NGO反映在登记注册过程中遇到困难,蔡文方归结为两点,一是租赁商用办公场所难;二是筹集注册经费难。但她认为,对于大多数NGO来说,这两点困难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在她曾经手的NGO登记注册案例中,这两个问题基本都在捐赠人的帮助下解决了。

当然同时她也承认,现行的NGO登记注册方面的政策存在不完善,部分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也有待提升,但归根结底,她还是相信“事在人为”。“当你眼里闪着光,满腔热忱地告诉他们你有多么想做这件事,人家被你感染,又怎么会不帮你呢?”蔡文方说,“不要想走捷径,而要想你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是最高效的”。

怎么看待NGO注册?“不要为了注册而注册,而要为了发展而注册”

作为曾经的广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处处长、现任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主任,汪中芳恰好见证了近两年广州市NGO登记注册的“井喷”过程,见证并参与了“广州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政策创新过程,包括广州市NGO登记注册流程公开化、标准化,以及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NGO支持体系建设等。

他非常认同蔡文方提出的“事在人为”的观点。“NGO要登记注册,一定要自己亲自去问、去跑、去做,这跟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只有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去做,你才能做好,如果在登记注册过程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哭爹骂娘,那以后还怎么办?”

他认为,NGO应该把登记注册看成一个给事业发展打基础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要理顺机构未来发展的各种理念、策略和规章制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完成登记注册,才能给未来事业一个高质量的开端。“不要为了注册而注册,而要为了发展而注册。名头都是虚的,脚踏实地做事才是关键。”他说,有一些组织在登记注册之前根本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导致注册后第一年热热闹闹,第二年冷冷清清,第三年就销声匿迹,都是值得现存的NGO吸取的教训。

至于说很多NGO反映的在场地租赁和注册资金方面的困难,汪中芳则都持“两手准备”的态度。

比如对于场地问题,现行政策要求NGO必须使用商用场地才能登记注册,而一些草根机构只租得起民宅,汪中芳一方面表示由于民宅所具有的隐私保护性质对于执法设置了障碍,故而暂时不被现行政策允许,但另一方面也建议有困难的NGO另辟蹊径,比如广州现有29个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光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所提供的场地就曾一口气让十几家NGO成功注册。

而对于注册资金问题,汪中芳则认为,“连登记注册所需要的启动资金都筹不到,那这个组织就算登记注册,以后又能发展得好吗?有些组织是用捐赠人的钱登记注册的,那就一定要很谨慎地使用每一个人给你的每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