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上市公司新加坡置地即将除牌私有化,再次成为股市的焦点。

高龄98岁的陶欣伯曾经出任该公司主席达24年,如今他在安享晚年之际,也专注投入慈善事业。

在过去经营事业的巅峰时期,陶欣伯在新加坡就有五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同时进行,并在南京、上海及北京建造酒店、商场、大楼及住宅。

陶欣伯今年高龄98岁,出生于南京,一生经历过军阀割据、民国时期、八年抗战及新中国时代。10岁时,他到上海就读中法学堂和震旦大学,学了整十年法文。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全面开战,上海沦陷。当时国民党政府想在越南海防开个口岸,打算派几个懂法文的人进驻越南,陶欣伯便是其中之一。

1939年8月,陶欣伯被调往缅甸,参与滇缅公路建设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陶欣伯随着大部队返回中国。后来他发现国民党的大势已去,于1945年决定前往越南经商。两年后,陶欣伯辗转重返缅甸,经营大米、杂粮生意及木材贸易。好景时期,陶欣伯经营的大米生意有近四成出口到国外。

入籍新加坡盖欣光大厦作纪念

1963年,陶欣伯带领全家离开局势日趋动荡的缅甸,转往新加坡定居。初抵异地,陶欣伯再次做大米进出口生意。

1968年,陶欣伯全家入籍新加坡。他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住在一个地方,总该建造一些可以留下来的东西,于是我和夫人商量后决定盖楼,并从我和夫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将大厦命名为‘欣光大厦’。”

欣光大厦以875万元建成,是金融区珊顿道商业发展的建筑物“先驱”。同年,在怡和洋行牵线下,陶欣伯把建造中的欣光大厦资产做为入股新加坡置地(Singapore Land)的资本,持有约25%股权,并出任公司主席。

倾心培育新加坡置地五“孩子”

短短几年,陶欣伯就在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建立了多项创举,包括打造滨海广场、吉利福中心(Clifford Centre)、蚬壳大厦和新门广场(The Gateway)等。

最令陶欣伯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兴建蚬壳大厦。大厦命名为蚬壳大厦,主要原因是蚬壳石油公司租用了15个楼层,而且一租就是15年。陶欣伯于是决定把新大厦的冠名权送给蚬壳石油,作为回报。更令陶欣伯开心的是,这项房地产投资的回报出奇地高,约四年的租金收入就足以抵消建筑成本。

与此同时,渣打银行出价1300万元,买下新加坡置地20%股权,双方一起开发百得利路(Battery Road)的一块地皮,建造自己的办公大楼。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百得利路上,蚬壳大厦和渣打银行大厦双楼并立,雄视莱佛士坊。

后来,让陶欣伯再发一次大财的是打造了滨海广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推出滨海中心地段,陶欣伯取“六六大顺”之意,开出以每平方英尺66元作为投标价,不过当局告诉他单是造地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成本就要75元,于是他把投标价提高到99元,结果得标。陶欣伯认为,当时这块地皮还处在围海填土的阶段,敢用99元的价钱买下一块还泡在水里的地,的确需要相当大的魄力。

六个月后,政府推出毗邻的另一块地皮,印度尼西亚买家以每平方英尺450元高价拿下,市场都认为陶欣伯这次发财了。由于这个发展项目规模庞大,除了新加坡置地入股42%,三家金融机构各持10%,陶欣伯的老友林绍良也投入20%,并成立了滨海中心控股公司(MCH),负责管理滨海广场。

曾经有一段时间,陶欣伯手上有五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同时进行。他表示,别人曾误以为他是在投机冒险,“其实我对每个项目的财务都有妥善的规划和安排,所以都能一一顺利完成”。

陶欣伯常说:“老天爷给了我五个孩子,我主持的新加坡置地也有五个‘孩子’,即欣光大厦、滨海广场、吉利福中心、蚬壳大厦和新门广场,个个都出类拔萃。”

返乡建南京金陵饭店

陶欣伯在中国第一项大投资是在家乡南京兴建金陵饭店。在他看来,在外面做生意,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

陶欣伯开玩笑地说,北京衙门太多,上海人太聪明,不是广东人在广东做事太复杂。最后他还是选择南京,金陵饭店就这样建起来了。

1983年开业的金陵饭店楼高37层,是江苏省首家五星级酒店,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利用侨、外资兴建的涉外饭店。它是第一座设有旋转餐厅的饭店,也是第一座顶层可以停泊直升机的高楼。这家饭店的建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饭店成了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品牌享誉中外。

金陵饭店的成功令陶欣伯再接再厉,大事在中国发展房地产,先后注资打造上海世贸商城、北京亮马河大厦、南京状元楼酒店,以及上海新天地的住宅项目。

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培养人才

在商场驰骋多年后,陶欣伯夫妇已卸下重担,在愉悦中静度晚年。

一年之中,12月至2月他们住在瑞士,每天游泳,在湖泊边树林里散步,然后到英国伦敦;三四月间,两人到美国洛杉矶住四至六周;9月份回返亚洲,先到新加坡,再到中国,一共住两个多月。

陶欣伯古稀之年的新起点是投入慈善事业。1997年喜获第一个孙子后,他在中国创立了“陶欣伯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要是为有志在国外著名工商管理高等学府深造的未来中国企业家提供奖学金,至今已有近百名学子受惠。2006年,陶欣伯、刘光藜夫妇另外设立“伯藜助学金”。

明年起每年资助6000学生

陶欣伯深信,教育和创业是带动中国较落后地区发展的双引擎。助学金设立的宗旨,是为了资助农村地区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大学教育,并通过创业辅导,协助筹措创业资金,鼓励和扶持他们在学成后回乡创业,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有一技之长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加速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伯藜助学金”也和贫困学生较多且办学资源有限的20多所高校合作,先后资助了3000名学生。从明年起,每年资助的学生人数将增至6000人左右。

基金会的口号是:“落后地区,有志青年,成才成业,回乡村办企业。”陶欣伯始终认为最要紧的不是基金有多少钱,而是这个基金是否能赚钱,以钱生钱。目前,基金会从金陵饭店所得到的利润完全投入到慈善事业,一年由基金会捐出去的资金,往往可达3500万至5000万元人民币。

许多人有了钱都喜欢做慈善,不少人是捐了一笔钱就算了。而陶欣伯却认真地把慈善当做事业来经营,不仅出钱,也在多方面出力。

陶欣伯表示,在百年之后,基金会的资金还是会生生不息,慈善事业得以延续。他说,他不是单纯做慈善,不是捐钱,而是合作。

获颁首届通商中国成就

他吁请大家联手把学生中的好种子挑出来,好好配合,尽可能让好种子能够落地、生根、壮大,以改变中国的面貌,改变他们个人的命运。

2010年,陶欣伯获颁首届通商中国成就奖,以表扬他代表着由中国培养、但在新加坡获得成功、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故土的外来人才。

失去新加坡置地是人生一大无奈

1990年,擅长于投资接力赛的黄鸿年,在投资房地产频频获得巨额利润后,手上拥有一大笔现金一时无法消化,尤其是百丽宫在短短几个月就为联合工业(UIC)带来3亿元的厚利。

在庞大的现金财力支持下,联合工业的胃口大开,遂向另一家规模比它大数倍的挂牌房地产公司新加坡置地提出全面收购。以每股15元的收购价计算,这项收购需要的资金估计超过16亿元。

不过问题也跟着来了,这项大手笔收购,联合工业得拿出整10亿元巨资来买新加坡置地的股票,其中一半是向银行借来的临时过渡贷款,联合工业的短期资金周转开始并不顺畅,一些后遗症逐渐出现。精明的黄鸿年拿起算盘一打,拿出勇气来个壮士断臂,以低价把新加坡置地(子公司)——新加坡土地的21.5%股权转让出去。不久后,黄鸿年将自身的20%联合工业股票,转卖给了林绍良。

1997/98年爆发金融风暴,林绍良陷入困境,陶欣伯提议请大华银行主席黄祖耀出来主持大局,后来林绍良将股票转卖给黄祖耀。回忆当年往事,陶欣伯潇洒地说:“我们做生意的人,原来最后都是在帮银行赚钱的。”

担任新加坡置地主席20多年

陶欣伯于1973年担任新加坡置地公司主席,到公司于1990年被全面收购,前后17年。之后的另外七年,即直到1997年,陶欣伯依然是公司主席。该年,他以3亿零491万元卖出最后持有的新加坡置地一成股权,并辞去主席职位。陶欣伯最后失去了一手发展壮大的公司,这或许是他这一生的一大无奈。

今年2月,联合工业以每股9.40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新加坡置地,并将公司除牌私有化。对此,陶欣伯受访时无奈地表示:做生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提到新加坡,陶欣伯感到非常自豪,他亲眼目睹新加坡的发展,觉得新加坡“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最准确的”。而落后国家想要发展,真的是一步都不能走错。

他说:“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将就业放在第一位。不管什么污染企业都引进来,训练年轻工人。就业的问题解决后,70年代新加坡将金融摆在第一位。现在,政府又将服务业放在第一位。新加坡政府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服务业最会赚钱,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怎样发展,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