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社会组织没有活动场所,一边是人防地下室散租住人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在石景山区,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得到破解。记者了解到,该区共关停83处共7万多平方米曾用于散租住人的地下人防工程,并根据城市管理和便民利民的需求,逐步向公益服务领域转型,包括建立安全知识宣教基地、地下停车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更成为社会组织的活动基地,目前本市最大的4家志愿者救援队伍已落户该区,为百姓开展家门口的服务。

昨天,记者来到了位于石景山区古城大街的曦景长安小区。小区停车场边的一处人防地上管理房,悬挂着北京民防浩天救援队的标识。“这里是我们的活动基地,别看地上就一间房,地下有1700多平方米呢,”该救援队秘书长聂建良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四处找地儿,现在在石景山扎根,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办公训练和救援设备缺少场地的困难。”

这里,在两年前还是住着100余户、200多人的“地下群租房”。

在石景山区,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有部分人防工程被用于散租住人,生活在工程内的住户用电、用水、取暖不规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该区民防局工程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市自2011年开始了人防工程整合整治工作,到今年5月,石景山区民防局已关停散租住人的人防工程83处,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

7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正规足球场的面积,在关停使用并消除隐患后,将用于何途?“关停使用和消除隐患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今后将按照人防工程使用规划的要求,加快公益化使用的转变,逐步用于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该工作人员称。

社会组织就成了人防工程公益化利用的吸纳对象之一。缺乏活动场所的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扎根的土壤。

大多数服务类社会组织,都是志愿者自发形成的,从设备采购到活动经费,很多都是自筹,资金原本就紧巴巴的,如果再负担房屋租金,更是捉襟见肘。聂建良说:“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基地,也能更好地开展公益救援活动了。”

这支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抚顺水灾以及本市周边山地救援等多项任务的民间救援队,此前的办公场所在八大处附近,只有200平方米。数十名队员,常常苦于无处开展训练,更别提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了。今年2月,他们终于搬进了曦景长安小区的“新家”。

在浩天救援队新的地下基地里,记者看到,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培训教室、物资仓库,还设置了简易的攀岩训练墙,码放着各种训练器材,以及救援物资。“仓库作用很大,能为救援队在短时间内集结、运输物资提供帮助,为应急救援抢到黄金时间。”聂建良说。

有了充足的活动空间,浩天救援队除了开展队员的日常训练,也常组织周边居民来这里,进行简单的救援培训,交给他们一些基本技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应急处理。周边的居民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的救援知识。到目前为止,浩天救援队已在这里为居民开展各种活动10余次。至于场地费用,这些社会组织则不必担心,政府不收取租金。

不仅仅是浩天救援队,本市最大的蓝天、民安等其余3支民间救援队,都在石景山地下人防工程内“安家落户”。

“通过人防工程的利用,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进入石景山,也将为石景山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更多优质资源。”该区民防局工作人员说。

而除了吸引社会组织的进驻,地下人防工程还通过多种途径,为百姓带来便捷。在石景山区,已经利用人防工程,建立了8处街道级宣教中心,利用展板、器材等面向居民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普及等活动;还审批使用40余处、共3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居民停车使用,解决停车难的问题;6个过去没有居民活动场所的社区,利用人防工程建设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

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在过去注重的是经济利益,现在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制定科学长远的使用规划,人防工程的“转型”和有效利用,将为社会群众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