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慈善”成为一个热词,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个标杆的时候,还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慈善的含义?或许我们以为,慈善一定要施舍钱财,一定要针对贫困人群,一定要舍己为人……种种定义,又有多少接近慈善的本意?慈善究竟是什么?该如何进行、又该如何对待慈善行为?也许,广普法师的开示,能给我们以心的启迪。
翻开大小媒体,凡是与慈善有关的新闻,几乎都和钱有关,企业、个人的捐款额度被反复强调,似乎捐款额度的多少和慈善爱心成正比,也似乎捐款就等于是慈善。于是,在面对厦门同心慈善会的创办人广普法师时,我也不由得提到这个问题。
我自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深度的:“师父,应该说,如何用钱比如何赚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那么请问,您是如何通过慈善来体现用钱的智慧的呢?”
广普法师眼睛弯成一对月牙儿,展开她那招牌式的微笑:“我不知道钱从哪里来,也不懂得怎么花钱。”
看我有些发愣,广普继续笑着,慢条斯理地告诉我:“我想,慈善最重要的是心,而不是钱。所以同心一直强调的是‘心灵的慈善、文化的慈善’,你看那个‘慈’是怎么写的,它下面是一个‘心’,而不是钱,所以说,慈善是以心灵为基础的。”
这一刻,我真的感到有些羞愧。像社会上大多数人一样,我把慈善当成了一种靠钱才能支撑的善行,而忽略了慈善的最根本条件——一颗充满善意的心。
法师继续娓娓道来:“ ‘慈’上面是个‘兹’,心上有兹,念兹在兹。你能活在当下,感同身受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每一个案主(注:救助对象)的需要,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所帮助到的人,不一定会感受到快乐。很多人也不一定会接受帮助。所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颗心。无论我们是在企业还是在家里,都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陪伴,他的喜悦和哀伤都有人分享,累了还能让他靠一靠——这就是慈。”
这一番开示后,我突然意识到,从广义的角度讲,慈善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个身边的人,都有着被关注的需求,都有着被理解的需要。如果我们真有一颗善心,那么每时每刻都有慈善的机会。
抱着感恩的心去做慈善
同心慈善会义工服务中心广泛接纳有爱心的人士,同心慈善会义工服务中心广泛接纳有爱心的人士,却一定要求接受培训以后才能上岗。因为广普法师认为,有爱心,也要有方法,不恰当的慈善行为,势必造成对施受双方的伤害。法师讲到这么一个例子,一次,一位在同心儿童院助养了孤儿的爱心人士,在六一节的时候,特地带了一套新衣给他助养的儿童,并当场给孩子脱掉儿童院的服装,换上新衣。广普法师马上要求他离开,因为这“献爱心”没有顾及到孩子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更多的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什么是慈善?广普法师认为:“分担你的忧伤,陪伴你的忧伤,这才是慈善的真意。”既然是要帮助对方,那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同心儿童院每个月只有在第三个星期天才对外开放,这让很多爱心人士不理解。法师解释说:儿童院是孩子们的家,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要站在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捐资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慈善是一种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包括对待自己,都可以用到慈善的心态。“什么是善?”法师笑着解释说,“善字上面是美,下面是口,口上有美言就是一种善,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给人不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在于讲了什么话,而在于用了什么态度。”
有人说一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法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直口快,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已。因为这种“刀子嘴”在宣泄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能说是真的“豆腐心”吗?
那么,做慈善是不是就要只为别人着想,甚至一味地去牺牲呢?法师也不这么认为。慈善首先是要对自己好,然后再用这种好去感受对方。如果我们做慈善,同时还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同,那就不是纯善;如果总觉得自己在做牺牲,那对自己也是伤害。那么,做慈善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感恩。”法师回答。同心的宗旨就是“尊重,及时,务实,服务”,我们要感恩对方给了你服务的平台,你送出的爱被人接受,谢谢对方接受了我们表达的关怀,用生命的苦难来成功我们的善心、爱心、善行。因为每个人都有乐于助人的天性,我们要感谢对方给我平台,给我机会,让我走进你的生命。
兴致浓处,法师表现出她活泼的天性,唱起了同心的会歌:“感恩你,让我能靠近,感受你柔软的内心;感恩你,握着我的手,风雨中和你一起走;感恩你,让爱动起来,给彼此最美的未来,感恩你,感恩你……”
做慈善心里越简单越好
听着广普法师慈悲的歌声,我不由得泪盈于睫。我们知道法师工作非常繁忙,一手创办了同心慈善会、同安报恩寺、翔安准提寺,同心慈善会名下还有儿童院、图书馆、义工服务中心、癌友关怀、心灵养护站等机构,除了日常工作,法师还时常去藏区做医疗服务,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救灾,法师也都站在第一线。如此的繁忙,法师不累吗?
“当然累了,创办同心儿童院时,都累到不想活了。”法师半开玩笑似地说,“当时从厦门到澳头(注:儿童院地址)开车需要一个多小时,车顶都被晒透了,头顶是烫的,头部以下吹空调,又是凉的,所以我几乎每天都中暑,中暑了就喝藿香正气水。虽然如此,也没有任何牺牲的想法,因为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高兴。累是没办法的事,只有我会开车嘛,是我的身体不支持我,但我的心没有痛苦,没有强撑。”
很多人都以为只用靠强撑才能度过困境,但是法师不这么认为。法师笑着说:“妈妈爱孩子需要支撑吗?不需要。做慈善心里越简单越好,如果说我要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等等豪言壮语,那太假了。豪言壮语是自我的满足而已,是虚荣心。我的心会觉察到,那不是我。”
“我常常不知道钱在哪里,很勇敢地做很多事。”法师这样调侃自己。“我只想我做的事是不是对众生有利,钱的事交给菩萨。”
法师讲起来同心儿童院的创办过程,当时,她只是想帮助同安那些被拐卖妇女被迫“遗弃”的孩子,就发心想办儿童院,结果在找到地的时候,才知道没钱不能办。也是机缘巧合,台湾人林其达先生正好拿着钱想办孤儿院却找不到地,两人一拍即合,儿童院得以顺利启动。
去玉树救灾也是如此,由于同心规定去玉树的义工路费都要自理,而几个能抵抗高原反应的义工都没有收入,于是法师就大包大揽地说:“你们的路费我来出。”但其实当时她也没有足够的钱。正好厦门知名人士林志良了解到法师的困难,主动送上路费,解了燃眉之急。
玉树地震的第二天,同心的义工就出发去了灾区,三天后,广普法师也带着救灾物资踏上了征程。7月13日,法师还要再去玉树,因为还有义工在做排查和医疗服务。当我问到玉树救灾最大的体会时,法师回答我:“信仰的力量。”
广普法师认为,人和动物情感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信仰。动物也有爱恨情仇,唯独没有信仰。在玉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信仰的力量。同样是母亲失去孩子的悲剧,在汶川灾区和玉树灾区,母亲们的表现完全不同。汶川的母亲只感受到绝望,嘴里反复念叨着“我的儿子还在里面”;玉树的母亲也同样悲伤,但她一边持咒,一边把孩子的遗体包裹起来,并欣慰地告诉法师:“我女儿还是有福气,有仁波切(注:活佛)在她身边,为她持咒。”她看到的是希望。
法师还说到,在汶川灾区,不断有人来问她,为什么?我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完全是怨天尤人的心态;而在玉树灾区,灾民会说,没办法,这是业力(注:组成因果关系的元素),我们活着的人就赶快为他超度,为他多做些事吧。因为信仰,两个灾区震后十天内的反应完全不同。
最后,法师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就能做慈善。更多的人想得到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一份认可和支持。同心的义工为什么一定要经过培训?因为有爱心还要有方法,有方法还要有好的心态。要抱着无所求的心态,不要有牺牲的感觉,甚至有高高在上的施舍,如果有这样的心态,爱终会枯竭,心灵的能量也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