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丹有一个朋友是一位4岁小宝宝的妈妈,有天这个妈妈给我电话聊到了前段时间云南地震的事情。我说,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很多原本生活就一般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捐助,而往往很多本身很有钱的人却不见身影。这位妈妈说,地震发生那天她带儿子一边看新闻,一边告诉他,灾区的小朋友没有衣服穿,没有奶粉喝,没有饭吃。然后她儿子忧心忡忡说,灾区的小朋友还没有玩具玩!他要捐助自己的玩具。
初听到的时候,觉得这宝宝真不懂事,玩具既不能解渴,又不能当饭吃,送去了又有什么用?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因为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思维,在他们的心目中,钱与玩具之间,玩具才是最珍贵的,在他的想法中,自己准备捐出去的玩具远比后来实际捐出的两百块压岁钱价值大。
云丹想说,在这个灾难中宝宝眼中这个看似最不适宜的捐助里,恰恰包含了捐助中最最需要的真心。灾难来临的时候,物质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受灾人的食物、药品和今后的生活,只是,物质也有无助的时候,钱再多,也无法挽留住逝去人的身影,也无法抚平受灾者心灵的创伤。
人们需要捐助,更需要捐助的真心。
很多人容易把佛教的布施与社会上普通的施舍混为一谈,认为布施即施舍,其实不然,布施是你从内心去对需要布施者也有一种尊重的情感,但普通的施舍即是如一个人把吃不完的剩下的东西拿扔给向他乞讨的人。从形式上都是把自己的拥有无偿给予另外一个人,但二者则是不同的,后者施舍有居高临下之意,而前者的布施则是不求回报的助人之举,而正是这一个助字,便体现了布施者的真心。所以,在佛家,称布施者为施主有谦逊之意,反之施主则一般不用于自称。所以,佛法讲真正的布施是无相不着心的布施。
一人匆匆从路旁匍匐的身躯前走过,而后顿足回身,摸遍全身上下只掏出一块零钱来,于是蹲下解释道,不好意思,今天身上没带多的零钱,乞丐不语,拜伏叩首以谢。
另一人匆匆从路旁匍匐的身躯前走过,盛气凌人的扔给乞丐一元钱,乞丐亦不语,抚手点头致谢。只要不是智障,乞丐亦知尊严,后者的施舍显然是对他尊严的践蹋。
以真心去做布施布施者的心灵是幸福的,以居高之态去帮助乞讨者,施舍人内心是感受不到爱德。谁说施者不在乎回报,只是一丝谢意便已足够,也许你的一个细节比如一个微笑,便能为自己的布施带来更大的回报,从经济学上讲不是把效益最大化了么?原来,布施与施舍不过一念之差。
大灾当前,一个著名的企业只捐出了不足年利润万分之一的钱,于是有人痛心,所以谩骂了,谩骂中有什么呢?也有真心,我们感伤自己的无能为力,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去担当,我们急切的想付出自己的真心,想替无家可去的人多索取一些温饱,但是我们也有错,因为谩骂的同时,我们并不能从捐款数额上去判断捐助者有无真心。或许我们忘记了,强求来的物质中,是缺少真心的;或许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谩骂会伤害一些真心,令下一个真心付出者望而却步。
于是,我们又开始驳斥,驳斥质疑的人,驳斥谩骂的人,斥责他们不懂得感恩,斥责他们只懂得谩骂,但是我们也在犯错,我们找到了别人的错误,忘记了自己同样也在犯错。我们又忽略了别人的本意和真心。如此循环往复,如何才是尽头?
让物质的归物质,真心的归真心。如同那位施主的儿子,我们需要用一颗单纯而善良的心去行善,而不是用盈满铜臭的眼睛去评判。
愿世间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布施,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施舍,多一份真心,少一份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