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善心,就如微弱的火苗,非常容易熄灭。
一群人的善心汇聚在一起,就可以凝聚成火把,不但自己不再会熄灭,还可以越燃越旺,照亮更多人心灵的黑暗。
奉粥 看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但它有几个特色。
一、通过坚持,磨炼意志
每年365天的坚持,没有特别意外的情况,奉粥是风雨无阻、全年无休的。
最早的北京红莲心栈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走过8年,就是这样八年如一日走过来的。
在这个平台上,志愿者究竟能获得什么?
是一种怎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一批批志愿者在这里坚守、付出?
快乐当然是有的。当志愿者第一次弯腰鞠躬、面带微笑,给陌生人送上一杯暖粥,并大声送出祝福语的时候,平时层层包裹的内心脱去了冷漠戒备的束缚 ,都感受到了心门敞开的快乐。
既然我们可以把祝福送给路人,又怎么能忽略身边的亲人呢?
带着清晨奉粥之后愉悦柔软的心情回到家里,许多志愿者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也会用奉粥的态度对待家人了,于是感受到了家庭和美的快乐。
还有很多志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发现自己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上公交时礼让他人、下雨时顺便为身边的人撑起一把伞,以前不愿意做或者不敢做的善行现在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做出来。
感受到了为他人付出的快乐 !
小孩子最天真,参加奉粥后,自己家吃西瓜,对妈妈说:妈妈,我出去给大家奉瓜吧?
这又是邻里和谐之乐。
每天早上的奉粥,持续点燃了志愿者内心善的力量。
志愿者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
参加熬粥的志愿者需要3点多起床,刮风下雨、大雪纷飞、各种节假日都不能间断,只要是轮到自己值班就要做,这样一种坚持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和决心。
北京 有一位志愿者,冬天有一次奉粥,风刮得特别地大,雪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那天其他志愿者都没到,只有他一个人。他一个人把粥拉到通县的车站,自己一个人在那冰天雪地里奉送,一直坚持一个多小时,直至把粥奉完。
“那么冷的天,一个人奉粥有什么感受?”
他说:“非常地开心,也不觉得冷了。每奉出一杯粥,我的心都是暖的。我觉得接受的人在爱护我,在支持我。他们喝上了我奉的粥,暖了他们的身,也暖了我的心。是给我锻炼的机会,我的心是和他们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这是战胜惰性、克服困难、自他不二、勤勇于善的充实。
二、关注志愿者心灵的成长
几乎每一个心栈都会遇到一批老粥客,他们常年累月来领粥,有些还领很多杯。
时间久了,志愿者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
我们每天奉粥,大部分都是这些熟面孔,天天来领,这有意义吗?
是不是会增长他们不劳而获、爱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呢?
有时候,喝粥人的态度也会令义工伤心、难过,我们还来不及送上祝福语,手里的粥已经被人“抢走”;
还有的拿着容器来取粥之后,因为懒得再排队,就再去领杯子装的粥,然后把杯子摞起来扔掉。
这些现象都常常引起志愿者内心的波动和对自己善行意义的怀疑。
那我们理想的接粥人是谁呢?
陌生人、新面孔、很有礼貌、正好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让我们不耽误上班,顺利地把粥送完?
最好,再驻足询问,乃至捐款捐物,成为我们的志愿者?
但如果是这样,还需要我们来奉粥吗?
这个社会已经如此完美与和谐。
春节期间、恶劣天气奉粥时,因为接粥的人少,我们要跑出去很远去奉粥,那时候,谁接我们一杯粥,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感恩和欣喜。
南昌心栈 的老师交流说,他们那边的奉粥远没有我们这边容易,常常是一杯粥几乎凉了,还没有奉出去。
所以乍来先锋心栈奉粥,看路人踊跃接粥,一杯不够还要两杯,他们心里简直有一份惊喜。
对照之下才发现,一切标准都是围绕着“我”来的,我想快点奉完,就想多些人来取;我看接粥的人多,就不想给他。
我们何曾真正为接粥的人考虑过呢。
其实,他领那么多粥,一定是他有需要。
领粥多的常常是一些老年人、贫困者,或者是心灵孤苦、缺爱的人,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过他们的苦呢?
物质、心灵匮乏之苦和贪求之苦?
老年人排队领粥的队伍里有时候也会有小孩子跟着,美好的童音响起时,内心就会柔软一下,甚至想多打些粥给他;
还有看到熟人的爸爸妈妈,尤其还是自己敬佩的老人家,心里也一下子温暖有加。
自己的心是多么地不平等啊。
其他那些自己不了解的老人家,难道就没有他们独特的人生故事吗?
在奉粥这个平台上 ,看到了自己心随着外在的场景而波动变化,忘记了粥不过是个媒介、是个道具,奉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圆满的心和用心去体会、去关爱他人的能力与本领。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对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于对方对我们的态度。
但通过在心栈的历练,慢慢我们会发现,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不应该随对方的态度而变化,而是要跟自己生命的宗旨相结合。
只有这样不断超越,我们才能从人我是非中解脱出来,也才能真正帮助到别人。
正是透由这些境界,志愿者慢慢获得了 “莫向外求的自在,悲悯众生的柔软” 。
(↑老粥客们也做起了手语操)
三、通过志愿者行为规范调整身心状态
微笑、30度鞠躬、柔软语、轻拿轻放、脚步柔、进出奉粥点有序、排队、止语,统一服装、无我利他、同感心,盛粥时记数字,奉粥时不东张西望,心态上保持感恩、尊重、爱、不卑不亢。
这些看起来或许不算太复杂的要求,在奉粥的现场却是不容易保持的。
人一多,端粥的老师甚至想跑起来送粥;
被人围着要粥,心里生起烦躁和不悦;
越位去指点别人的工作;
盛粥时把粥弄撒,不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奉粥时谈论不相干的事情;
对蜂拥而至的人群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维持秩序。
所以,每一天早上在做志愿者培训的时候,日负责人都会提醒大家安住自己的岗位,调整内心的状态。
一天天的练习,志愿者们安住的力量越来越强,慢慢体会到 身心和谐的安详 。
不管外在如何,保持着内心的清明与安然。心灵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四、团队运作,保护善心,启发智慧
慈善平台 ,志愿者是因爱而汇聚,所以比在其他地方更容易激发出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
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恭敬、接纳、礼让、互相包容、互相交流、互相劝勉、慈悲喜舍、助人为乐,这种精神、行为、感受,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找到的,是非常宝贵的。
心栈这个平台上,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各行各业、美丑智愚,在这里有了另一个共同的名字 —— 志愿者。
大家有机会在这里直达生命本质的平等性,有机会在对形形色色的人的观察中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生动案例,扩大自己的视野和心胸,增长帮助别人、利益别人的愿力和能力,无论是生活的困难还是精神的困顿,都有人伸出温暖的手臂,不言放弃去帮助、去陪伴。
心栈这个奉粥的平台,以粥为媒介,在并不缺少一杯粥的今天,传递着爱、信任与关怀。这爱,不仅滋润了社会大众,更滋润着志愿者自己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