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每次看奉粥志愿者的心声分享,我都有被触动到,记得有位志愿者说奉粥对于自己来说意义更大,他说在奉粥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某个东西被融化和打破了,有点像融冰。那个时候,就会想,我什么时候也要去奉粥,顺便打破点什么,当然,不能是餐具。

其实甘露餐厅我也去过,不过是作为食客去的,这么看来,相比奉粥,我似乎更愿意去喝粥,还记得第一次去吃甘露的自助餐的时候,心里有点惊讶:“哇塞,这么多,这么丰富,竟然这么便宜。”怎么想都有种电视购物的感觉,只是这次是真的。

那么这次刚好周末有时间了,然后看群里说好多志愿者都回家过年了,我就想,吃过甘露那么多好吃的了,奉粥这件事情又这么不错,那就去参与一次吧。然后我就报名煮粥,因为把一杯自己亲手熬出来的粥,送出去,体会也许会更多一点吧。

二、前行

早上定的4点20的闹钟,4点19就自然醒了,到甘露的时候,李京云老师已经到了,他就开始教我煮粥的一系列操作,不少——开开关、烧水、淘米、刷桶、起豆子、洗棍子……如果没有专人讲解,肯定没法煮粥,这是个技术活,必须得有人带着做,多做几遍也许就行了,因为那个大火小火的调节很容易忘掉。

后来付杨婷老师也来了,90后,比我小,可是她已经是老志愿者了,还每天在公司群里发学诚导师的法语甘露,但是很善巧,大家都以为是无名小短文,看得还很起劲。她说她也想要学煮粥,我当时没太多想,可是整个奉粥结束后,我就老脸一红,脸皮太厚了,煮粥这件事情很重要,煮粥煮的好不好,决定了早餐的质量,而这关系到家人们一天的心情,甘露餐厅员工一天的工作状态,接到爱心粥的路人一天甚至一生的心情。当时也没多想,李京云老师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中间有个地方比较惊险:就是煮粥用的大锅有个塞子,金老师特意提醒我们不要把手指伸进去掏,因为很容易就划到手了,其实她说的时候,我已经掏了好几回了,真是憨,还好没出事。心里就暗暗记下了,后厨的事情,不能擅自做主。

然后,早餐真的是太好了,大家自己带来的咸菜都特别好吃,有各种口味,小米辣味、甜味、咸味——最重要的是,都是满满的爱。杨芸妍老师这次也带来了自己亲手腌制的咸菜,听大家说学习了很久了,一次比一次好吃,她自己也是素食主义者,为了做到纯素,早就开始自己做饭和带饭,也很好吃。我们都要向她学习,因为自己会做了,不仅可以保证营养,还可以更好地把素食介绍给更多的人,不亦悦乎。

陆陆续续大家都来了,有不少小朋友,还有老人家,就像一个大家族。我突然就有点理解过年时长辈的心情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煮好饭菜,然后就开始翘首以盼,什么时候来呢?一边等,一边聊天,然后一个一个就来了。不同的是,爱心粥是365天的,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口味,同样的温暖,同样的快乐,喝到粥的,每一天都是满满的爱和正能量。

奉粥前行欢乐而有序,资深志愿者香香和豆豆为我们演示了奉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演得活灵活现,总结的非常到位,香香还提出了两种新的情况,虽然都还在读四年级,可是奉粥都是前辈呢。

最近老被感动,念激励词的时候,又差点飙泪了,此处省略365字。

三、奉献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年365天,每天很早就起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会准时出现,把一杯杯温暖的粥送给大家,并带去充满爱和友善的问候:“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早上好,祝您一天好心情。”“暖暖心,暖暖胃。”“请慢用。”他们也要上班,也要给家里做饭,也要带孩子,也要过生活。我不禁想问,是什么动力让他们能够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是不是又有电视购物的感觉?没错,但是这次还是真的。

我们组的粥基本上都被几个小朋友送出去了,他们很开心,是真欢喜,路人也喜欢他们,夏胜利老师分享说:有位老大爷还特意问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直奔小朋友而去。另外一个老师分享说:相比大人来说,小朋友更容易获得路人的信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我们年纪越大,给自己设置的限制就越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小朋友学习,学习那种“赤子之心”。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比如,如果是学诚导师来奉粥,估计都不用奉,肯定不用。有一次释慧固法师也参加了奉粥,也很容易被人接受。我就在想,这个心态啊,跟年龄没有什么关系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转变。奉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转变的过程。有位师兄分享:你心里装得下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心里装着你。学诚导师和释慧固法师是装着天下人的,小朋友呢,不能说装了多少人,但是小朋友不排斥任何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也是没有区别的。

我其实没有因为路人不接受而有太多想法,但是别人接受了,我也没有增加太多欢喜,因为我本来已经很欢喜了,第一次参加,第一次进后厨,第一次做手语操……新鲜感快要把我淹没,我还算不上一个严格的奉粥志愿者,才一次,说明不了什么的,所以就像付杨婷老师说的:经常来参加。

当然,我要深刻反省的一点是,如果我作为一个路人,看到有人给我送爱心粥,我会是什么反应?我不知道,我没有体验过,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奉粥志愿者都亲身感受过,我觉得一定要体会一次,从产品设计方法论来讲,奉献和接受奉献的感觉是一体的,因为是一种心和心的碰撞和灵魂的共鸣,媒介就是那杯粥。

其实更重要的是那些话语,因为在奉粥的过程中,我们是站在马路两头,路人大多会经过两个奉粥的小组,对于已经接受了问候的他们,我们没有不闻不问,而是继续向他们微笑,轻声问候:“早上好,祝您一天好心情!”因为爱和友善,大家都不会嫌多的,就像夏日的火堆比起冬日的火堆来,更容易点燃。

四、结语

爱总是可以给人以希望,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代一代人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和奋斗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地想要参与进去,内心深处那份渴望并没有褪色,只是暂时被障碍住了。

学诚导师说要开1000家心栈,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时间表,不过大家都很有信心。早上,栈长说还有十几家正在审核和排队,瞬间就觉得一点都不困了(早上4点半起的床,一个哈欠都没打过),不过掰着手指头算了算,25/1000,是还有点远,没关系,路在脚下,爱在心间,慢慢来,只要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大,没有什么办不到的。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一位老师分享的故事:她的老家在农村,是个大家族,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到冬天,当地的人都会聚到她家里,因为她家很暖和,有吃的,有喝的,经常是她们一家人都睡着了,其他人才会离开,走的时候会把门锁上。现在虽然她家里人都出来了,但是听说一到下雪,就会有人去给她家的房子扫雪。真好!

在互联网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家国天下”的传统理念正在受到冲击,但是奉粥这样一件事情让我看到,家的定义其实可以重新定义和诠释的,我试着去描述它的功能:把快乐和爱一代一代传下去,其他的需要继续补充,靠你、靠大家、靠每一位心中有爱的人,靠每一个奉献的举动和发自内心的微笑。

尾声

特别感谢前一天把水放好、把豆子蒸好的老师,也特别感谢我们分享时默默叠围裙的准备杯盖的老师,李京云老师早上也有说:“魏公村心栈的条件太好了,我们煮粥的东西很多都已经准备好了,设备也很齐全,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很少。”一定不能辜负这一番绵绵心意。

啰啰嗦嗦说了好多,感觉还是没有说完,回家补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法师来讲法,我在看手机,法师讲法的时候,法师讲一句,就有人无比欢喜地复述一句(声音比法师还要高,还要大),然后就有人说他这样不对,然后我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了,然后大家突然就把那个围墙给推倒了。我想,这次的目的达到了,打破了某些东西,而且那种欢喜我记住了,大概就是说,这个最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