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参加河北保定市莲池区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孝德项目启动仪式”,于我,不是去从事一次公益慈善活动,而是一堂或许有点晚或许不算晚的“补课”。

 


一直以为自己算是孝顺的,可以时常在空闲时想起父母,给他们打一个简短的问候电话,或者买点礼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回去看望他们。从来没有思考“孝”的深层内涵是什么。

 

2014年,母亲因突如其来的疾病猝然离世,让自己堕入从未有过的痛苦深渊,开始深刻反思究竟什么是“孝”。

 

此次参加保定之行,当鲁杰老师动员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讲述“对父母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和“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时,随着老师们动情的讲述,泪水如决堤之水悄然滑落。一位老师十年如一地坚持每周为父母洗脚洗头,自己做过什么?总是觉得父母懂得太少,而用不耐烦的语气斥责他们;一位年轻老师看到母亲上楼时的艰难而策发内心的疼痛,自己在母亲腿疼时只是无关痛痒地劝其到医院检查之外,又做了什么?


在失母的伤痛中,蓦然进入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大家庭,找寻一个温暖的怀抱。此刻,跟着团体前行,内心唤醒良知,而母亲在哪里?“子欲孝而亲不待”,留给自己的仅仅是深刻的伤痛以及在伤痛中无以自拔的沉沦?

“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自己对母亲的承诺是什么?”

仿佛在伤痛中忘却的无影无踪。在静静地聆听老师们的分享中,母亲的叮嘱:“要健康快乐地生活”,自己的承诺“挑起责任,让母亲安心地走”,才逐渐在心海中浮出水面。

凝望着头顶的灯光,思考着鲁杰老师讲课中的话:“尊重苦难,唤醒内在的觉醒!”

西马金润小学的老师们说的“真正的快乐是帮助他人。”

……

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伤痛,是因为心太小了。母亲虽然走了,若能依师长的教言,把所有年迈的老人乃至一切人视为母亲,如何不是孝亲的真谛?

师长说:知道不一定做到,知道是为了做到。

路,在脚下,心已经有了方向,踏实走好每一步,从当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