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出生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八十年代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完全没有公益的概念,当时班里有个男生,可能是穿不暖,常常都拖着一条长鼻涕。“六一儿童节”时,学校让同学们都穿白衬衣蓝裤子,他没有,班主任帮他买了一套。当时心里知道了,噢,这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吧。
99年上大学时,大一在海淀培智学校做智障孩子的辅导义工,持续了一个学期。当时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撤退了,自己坚持下来的理由并不高尚——那些实际年龄10几岁智力却并不同等的孩子看起来是需要我的,他们是因我而开心的。被别人需要——这对于一个初入北京的大学生,很重要。
 直到后来大学毕业,结婚生子,接触了仁爱慈善基金会,我才知道,这些被需要的快乐源自于我们在做慈善项目时,也许一刹那间心里的慈悲之情被激发出来吧,本有的善心得到彰显。这种善和爱,是让自他都能够快乐的,“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同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指导法师反复开示的那样。
接触仁爱慈善基金会,我才知道,原来慈善是这样的概念,它可以是365天不间断走上街头奉粥,也可以是收集一些旧衣服整理分类捐给困难的人群,甚至也可以只是布施给别人一个微笑,给困难无力的人一句软语安慰……
后来的几年间,没有福报和福气可以系统地参与到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义工活动中,偶尔参与过一两次奉粥。有一次想去西客站的红莲奉粥点奉粥,去晚了,粥奉完了,粥车推回屋了,大家正在刷粥桶搞卫生。参与了一些整理,也和大家聊聊,整个人很舒服。临走时留了一些吃的给他们,并请他们带回一些给寺里的人。师兄们说感恩,说再见,那种柔和的目光,至今难忘。好几双眼睛完全没有距离,仿佛能够看到目光散发的暖流融汇在一块,让人内心舒坦。
这是2011年,直到2014年,参与了一次魏公村心栈的奉粥,这次去得早,喝上了志愿者为志愿者们提前准备的早餐,吃了早餐大家一起出去奉粥,如同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对陌生人的冷漠注视一样。一开始,我也没法迈开步子,微笑面对陌生人,心里斗争了几个来回,也豁出去了,一定要把这份“爱”传递出去,而不是突出自己,顿时也就没障碍。第一杯粥成功被陌生人接住,并报以微笑。哇,原来奉献爱是这样的感觉。很奇妙,被人理解,被人接纳的感觉,很温暖。
耳边无数次响起小时候听到的电视栏目《正大综艺》的主题曲《爱》,以多种语言唱出爱字。那具体到对爱的感受,还是奉出这杯粥来得真切。 
由此我也很汗颜,那些看琼瑶小说、看韩剧看……黯然神伤的日子,如果早一些接触这些实打实的公益项目,很多眼泪都可以不用流,我们的青春也许本不必挥霍。
这种感觉随着后来更多地参与到仁爱的慈善项目中后,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