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凉山回到北京两天了,全身疼痛,一直处于睡不醒的昏沉状态,但脑海里还是心心念念在大凉山的点点滴滴。
知道大凉山九所启明书院开启的活动是缘于上次参加山西长治沁县启明书院开启的活动,路上听同行的志愿者说起此事,心里就长了草。很想去,我很清楚这样的活动必将使我的心灵得到很大的成长。但心里又有些担心,听说大凉山非常贫穷、气候湿冷,不知道能否适应;旅途很长,得飞五个多小时,再加汽车,得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到;据说那边部分地区毒品和艾滋病泛滥;女儿正在期末考试,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一个礼拜,不知道家人是否同意。很忐忑的和先生女儿商量此事,先生一直无条件的支持我做公益,这一次也不例外,但他要求我一定保护好自己,默默地陪我买了很多户外用品,暖和防滑的鞋子,防雨的裤子,轻薄的羽绒服等等。临行前的晚上,女儿看着我忙碌的收拾着行李,忽然说,“妈妈,我好佩服你,你居然开始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做公益了!”我心里立刻有了一点点小小的得意,因为她从来没有表达过敬佩我的意思。我就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她知道妈妈是个有爱心的人。学佛小组的同修们不停地鼓励我,还专门为我践行。魏公村心栈的弘惠妈妈对我千叮嘱万叮咛,还为我准备了手工做的精美卡片,让我把温暖带给此次去大凉山的其他志愿者们。就这样,我带着大家满满的爱出发了。
1月10日凌晨四点起床,五点出发前往首都机场,比预计的时间早到了二十分钟,没想到其他志愿者也已经都到了。这也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的特点,很守时。此次大凉山之行的志愿者分为两批,我们是“先遣队”,共十人先行前往做准备工作;第二批十七人1月13日到达。我特意报名第一批过去,目的是多锻炼自己。虽然之前只在前行会上见过一次,但大家很快熟络起来,轻松愉快的在机场吃了领队靳惠玲老师带来的面包等早点。经过飞机五个多小时的飞行和一个多小时各种路况的车程,我们终于在当天下午三点多钟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一个非常小的县城。
到达后的第一天我们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整理和分拣之前经仁爱慈善基金会号召,从全国各地捐赠过来的堆积如山的旧衣物。由于旧衣物太多,存放成了很大问题。本来第一批志愿者就只有十位,要分成不同的地方分拣旧衣物,还要有人要去采买仁爱小屋需要捐赠给贫困家庭的米油糖等物品。我立刻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这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就在我们开始分拣后旧衣物的包裹还在源源不断的到来。邮局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在旁边抱怨,认为我们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没有见过其他慈善机构连旧衣物都要分拣。我也开始向其他志愿者流露出抱怨的情绪,觉得时间很宝贵,却用在分拣旧衣服上,完全不值得。但带队的靳老师和同行的刘秋云老师态度很坚定,必须要分拣,一件衣物体现着我们对受捐者的尊重,我们不能把不合适的衣物捐赠出去。五十多岁的靳老师在来之前就已经辛苦的工作了数日,有无数个环节需要她操心,可她还是对任何一项工作一丝不苟;刘秋云老师更是一马当先的忘我工作起来,她一干起活来就像拼命三郎,完全不知疲倦;杜文雄老师寡言少语,工作极其用心,把每一件衣物都叠得整整齐齐,整理完衣服后,还把邮局空地上存放了不知多久的垃圾清理的干干净净。在其他志愿者的感召下,我也默默地认真工作。那一天我们几个人一共分拣了七千多件旧衣物,完成了一件之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晚上回到驻地,虽然鼻孔里黑黑的,头发打了结,但心里却很充实。从刚开始的濒临崩溃到最终顺利完成任务,我终于认识到需历事练心,停止抱怨的情绪。以前的我是个喜欢抱怨的人,虽然有的事情也能够完成,但态度总是有些消极。这件事情和同行的志愿者老师深刻的教育了我,面对任何事情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有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力量,就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事情。其后的几天,我们每一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工作量,我作为文宣还要在所有工作都完成的深夜写稿件,非常辛苦,但情绪却积极正向了许多。
大凉山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方,此次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大凉山地区九间学校开启仁爱启明书院,也在九个村庄开启仁爱小屋,即对每个村子的十户贫困家庭入户走访,送去米油糖等生活物资、年画,以及法师亲手书写的对联和福字。我们分成几组,每一组负责不同的学校和村庄,贤山法师和贤恭法师也全程参与了入户的过程。活动要求我们在学校与孩子们互动,入户时和乡亲们聊天并贴上对联、福字。短短的互动和走访过程中,却让我和其他志愿者老师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瞬间。当我们在羊妈妈希望小学与孩子们互动完离开时,一个小朋友因为不舍痛哭不已时;当入户贫困家庭,看到一面破旧不已的墙上贴着三张三好学生的奖状,残疾的父母苦苦支撑却要供养孩子读书时;当一个孤寡的老奶奶在家里坑洼不平的土地上用几块石头支着一口锅烤了一些土豆作为午餐,看到我们去了后,一定要慷慨地分享时;当一位躺在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的家里的偏瘫老人,看到我们帮她贴好对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时;当家贫如洗的奶奶再三要留我们在家里吃饭,好几分钟不让我们离去时;当同行的志愿者描述她们送完物资离去,老人一直跪在后面磕头时;当我们在联合小学问孩子们什么真正的孝,一个小女孩儿说只要爸妈还活着就哽咽的说不下去时…这许多的瞬间,让我看到了人心底最纯真善良的那一面。我无法说我们送去的物质给予了这些家庭多少的帮助,但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我们的一点点付出给这些家庭带去的温暖,而这些温暖反过来温暖和感动了我们,使我们的内心不断的成长。
如果说第一次参加山西启明书院开启时更多的是一份激情和冲动,那么此次大凉山之行更多的是一份反省和思考。大凉山位于四川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自然条件差,多属高寒地区,农作物产量低,生产力水平低。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早婚早育,“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毒品、艾滋病等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这块土地饱受苦难。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很多次看到有抵制毒品和艾滋病的宣传;有四五个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更有甚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第三代年龄只相差几个月。国家每年都有很多扶贫款投入这里,从表面看有的村民的房屋也的确不错,但房屋内的情况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很多人说大凉山是被慈善害了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在走访过程中感受到了村民的良善和淳朴,但也同时感受到了另一些村民的“刁蛮”。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曾碰到很多不分时宜向我们抱怨不公平的村民;也曾有村民拦截我们的车辆很长时间不放行,只是为了获取我们捐赠的米油等并不贵重的物品;对外地人的“宰客”现象颇为严重;而我们捐赠给一间启明书院的DVD还未使用就遭到偷窃。面对这些情况,我在反思,究竟应该如何做慈善?仁爱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慈悲的贤山法师在我迷茫时给了我开示,“物质的慈善是很重要的,但也是最低层次和最有限的救济,如果只着眼于物质的救济,时间长了我们会感到自己是高于别人的施舍者,而接受捐助的人也会因习惯性的获得却不知感恩而愈发的痛苦。我们是做心灵慈善,更重要和究竟的是双方都能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富足。”是啊,心灵慈善是仁爱慈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内心的烦恼是导致生命痛苦的原因之一,同样的物质条件下,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却欲壑难填。我们的启明书院正是希望通过书籍使孩子从小时即学得做人的道理,获得生命的智慧,从而逐渐改变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况。明白这些后,我的心豁然开朗。
“慈善是行更是心”,此次大凉山之行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包括我们应着眼于心灵慈善,更是对仁爱慈善志愿者的要求和期许。我们要真正用心的去做慈善,要在每个细节上用心,知道别人究竟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给予什么;知道该如何从每一个细节上去尊重被帮助的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其实很难,我们需要时时处处有代人着想的发心,更要有遇事能够圆融处理的智慧。而这正需要我们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与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志愿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不断的成长。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仁爱慈善志愿者中的一员。每一天晚上的结行中,我都能从其他志愿者的分享中收获无数的感动和思考。“感恩”是大家最常用的词语,这也是仁爱志愿者团队的特点,只观功念恩,即只观察其他志愿者老师的长处,感恩其他人的功德,而多反省自己。每个人都有短处和不足,如果只着眼于别人的短处,只会变得狭隘、抱怨而不能得到任何进步。而如果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别人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内心就会得到长久的滋养,从而获得平和的心态和源源不断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仁爱志愿者超强的战斗力、执行力,彼此关爱、彼此学习的独特团队风格。因为这样的团队精神,才让每一位志愿者在每一次的慈善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灵成长。
在离开大凉山的前一个晚上,面对着满天繁星,我默默地想,我的师长,我的家人,我的同行善友,仁爱团队中的每一位,都像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用自己的光辉照亮我的心灵。正如歌词中所说,“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中,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我祈祷我也能做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拥有最慈悲的心灵,和最明亮的眼睛,去不停地践行善行,帮助别人和自己获得生命究竟的解脱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