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所以我们要让外在的这些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我们内心的变化开始来改变外境,这个是跟我们很多的世间法刚才相反的,世间法认为说外境能够影响内心。
我们佛法讲内心能够影响外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内心我们想要去改变外境,他才会去改变外境,而不是说外境来逼迫那我们要怎么想,我要怎么学,这是一种被动。
实际上面,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这个依报的环境,它不仅仅是我们现在人创造出来的,我们长时间共业所感,所谓共业所感,就跟无始以来所有的众生、佛菩萨一切都是有关的,你说怎么有关联?跟死去的人有什么关联?跟一千年,一万年,十万年这也有关联吗?一万年,十万年前的那些有情,他也在这个地球上活动,他也在我们这个环境当中生存过,那么生存过,那个时候的环境,就跟那个时候的人,跟那个时候的动物有关联,所以就它持续下去。那我们现在在这个空间当中生存,有这么多的树木啊!环境这么好,跟昨天,跟去年,跟前年,都是有关联的,所以这些都是一种共业的等流,但是我们不会去认为说,这些东西都是跟过去的人有关系,我们都认为他本来就存在这里。
这样的话,我们对古人,对过去的人的种种的劳动,种种的努力,我们就会很忽视,现在更是容易忽视,那我们只有真正去观察到说,现有的这一切和古人,和现代的人有关联,那要让以后的环境更好,以后的未来更好,那么我们怎么去改变呢?我们怎么去影响呢?我们怎么去努力呢?这样它是能够起一个借鉴的作用,以史为鉴,就能够起一个借鉴的作用,然后我们自己就知道怎么办。所以学这个佛法都是观心为上,那么观心为上,它不是说我坐在这儿如如不动那就观心,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就从生灭相上,观到它的不生不灭;从它的不生不灭上,再观出观察它的生灭相。就一个生灭,一个不生不灭。生灭就是相,不生不灭就是性,就是性跟相的一种关系。
那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谛观,没有真正达到不生不灭相,那我们认为说诸法都是平等的,那就会出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证悟到诸法的平等性,没有达到不生不灭,最后我们对所有的外境来观察是模糊的。就是看到任何的东西,我们内心已经失去反应。
就犹如说我们这个照相机,本来能够照出非常清晰的照片,那么因为照相机内在有故障,你照出来就是一个颜色。要么你照出来就是空白,就你不去缘,我们内心已经不去缘这些境界。我们观心的目的——就让内心更有力量,有力量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能够更加明确。能够更加清楚,更加有力量。而不是说我们要同外境断绝关系,我们怎么能够断绝关系?
我们这个心跟境,我们内心是怎么样子的一个用心?我们内心是一个怎么样子的一个把我握?如果我们观不好的话,就出很多很多的问题,小乘谈阿毗达摩,对法对观,对观对法,们修这些法,不是我们自己随便能够修得出来的,这也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修一修就迷茫,下一步再怎么做,我们就搞不清楚。
犹如说喝茶,喝牛奶,喝咖啡,喝矿泉水,对不对?那这些都是喝可乐,这些都是饮料。有些就喜欢喝茶,有些就喜欢喝咖啡,有些人就喜欢喝可乐。你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他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你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你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那你喝可乐你就是喝可乐,你喝茶你就是喝茶,你喝咖啡那就是喝咖啡。但是有些人喝咖啡,晚上你睡觉睡不着,有些人喝,晚上能睡着。人跟人不一样,有些人他喝茶他会睡不着,有些人他没有喝茶他睡不着。对吧?你不能讲说喝茶就睡不着,只能说你喝茶睡不着,他不能代表别人喝茶也睡不着。它这法就有区别了,那你就不能推理说,因为喝茶人就会睡不着,这样子推理就会出问题了,就是没有真正的这种对缘起法的一种通达。
那我们对这些,善啊,恶啊,美啊,丑啊,高啊下啊,贫啊、富啊,等等,这些概念,也都是如此,都是相对的。你说这个人很有钱?那么你说多少钱就是很有钱,一万块钱就很有钱,一百万钱才叫有钱,还是说你一块钱也叫做有钱,本身就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界定,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名跟相都是模糊的,很多模糊的时候,每个人一套标准,就是我内心当中的名相是一套标准,你内心当中的这个名相的话也是一套标准,所以最后实际上我讲出来的东西你理解不了,你理解不了的时候,就会说这个某某法师讲得没有意思。第二你讲出来的东西可能别人理解不了,或者说你自己要讲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词不达意,这都是常常会发生的。发生说你的用词不准确。对不对?你一个哲学家,你一个文学家,对不对?你一个工人,你一个律师,他这个语言都是不一样的,律师的语言都是非常的严谨,每一句话都是非常规范的,不然他讲出来话也都是有责任的,对不对?那一个工人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没有什么废话可讲,对不对?那你一个文学家的语言就不一样了,可以浮想联翩,一个哲学家又不同了,他看到一个,他就觉得就有什么感悟啊,看这个很有启发?思维又不一样。实际上有一个东西,是因为人的心不一样,人的业不一样,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这就是缘起不同,都是缘起法。那问题就是说,这种宇宙万法太多了,我们观不过来,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这么多心态,物理、生理、心理,理都是有规律的,把所有的宇宙万法,我们都给它概括起来,变成一百个法。
那我们绝对不能说我学百法了,那么我们就是学唯识,就是说我讲弥陀经了,那么我就是能够代表净土宗了,这个毛病也很多,很多人他认为我学什么经,学什么论,那我就代表什么宗派,没有那回事。
即便说,比如你学《百法》,学成唯识,你能代表吗,你代表不了。第一个你对这个宗派是不是通达?第二个你的形式,你的思维,你语言的逻辑,你表达的方式,符合不符合唯识这套的说法?那净土也是一样,你符合不符合?
首先你这个整个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形式能不能符合?都是做不到的事情。只能说我们在学,不能说我们能代表,这个佛门里面的很多的宗派的门户之间,都是由此引起的。他认为说我自己是学什么经?我自己是学什么论?那么自己就代表什么派,别人就代表什么派。学这部经就不能学那部论,学那部论就不能学这部经,那这个都是非常成问题的,佛没有讲说,学这部经就不能学那部经,学那部经就不能学这部论,没有那回事,哪部经论里面都那么规定的?对不对?所有的一切的经论都是要让我们断恶修善,让我们趣向菩提,只是说每一位法师引导的方式方法不一样。那只是说你看多了,之前看乱了,看杂了,这个是有前提的。
打比讲,我们在这里学,在山上学,这一本学完了,再学下一本,第二本学完了,我们再学第三本,我们是根据这样子一个次第来学习,来引导。不能说我们就别的东西不能学,这个要看每一个人的根基、条件的不同,来看。有些人学了他就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么有些人学了他就会有问题,各个又不一样的,绝对有差别的,那这样子的一些差别,最后,就会造成说,我们能不能有成就,或者说,我们成就大跟小的原因。
大家就是来到这边学佛法,那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里面都是有很多的因缘在里头呢,那我们今后会不会成就?我们会有多大的成就?也是会有因缘。那么这些因缘我们能不能很好的去把握?所以这个是“我”的第二个意思——“一”。
那么第三个--“主宰”。主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说这个上帝能够主宰万物,创造万物,就是要去支配环境,支配其他的人,支配其他的物,就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去支配别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说,这个权益的。我们地呢,我们有土地证,房子啊,我们有房子的契约,房产证,我们人呢,你得有户口,有身份证,等等,做事呢,总是希望说,照着我们自己的意见来做,如果不是照我们的意见来做,就会觉得我们好像不被别人重视,或者说就自己就会觉得没有面子,我提这么多意见,你们一个意见都不采纳,那这个就是“我”的一个表现,三个定义:常、一、主宰,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他都是无常的,也是没有一,也是没有主宰,因缘和合而有。世间的万法的本质,万法的现象,都是如此,那佛陀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内心不能有束缚,内心不能有这些的烦恼的增减,我们对哪一个人,我们对哪一件事,我们什么时候想不开、有问题,这都是因为有我。
所以,我们百法明门论的第一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我,要逐步逐步让我们淡化我跟法的概念,首先在这个概念方面要淡化,逐步逐步淡化我跟法的执着,然后才能够排除障碍,你这概念很强,他就会越来越执着,越来越执着,就会产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
你认为说这个房间好,那你就非要住这个,我不愿意去别的房间。你说这个东西好,很多这个收藏家,他收了很多,他一辈子都收藏这个东西,收藏这个文物,收藏这个古董,或者收藏什么自己爱好的东西,那他都是一种执着。他认为只有这个东西好,那我们人的行为的习惯都是这样子引发出来的。
佛陀,这些论师,他来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法,都是假名存在的。那我们要慢慢去学。所以你看我们这个投影仪上面的,这个对我的一种执着,不仅说我们凡夫有执着,二乘也有执着,外道也有执着,甚至菩萨都有执着。那么,凡夫妄执五蕴身心假我为我,就是我们一般的人,他认为说这种身心是我,我们这个身体,血肉之躯是我。外道妄执“神我”是我,那么神我,这个是我们是这个印度的数论、胜论的这些外道的主张,就如我们现在说这个上帝能够创造万物一样。那么小乘妄执所取涅槃的偏见为我,就是无余涅槃,他的偏空;那大乘是无住涅槃,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那菩萨妄见有生可度、有佛可求、非我不能,于所证真如有证有得,亦未忘我。那菩萨他也没有完全达到无我的程度。我们自己要成佛,自己要度众生,而必须要去度众生才能成佛,集资粮。有真如可证、可得,等等。
所以世间也好,凡夫也好,外道也好,菩萨也好,都是有我执,那么只有佛,才真正达到无我,所以佛呢,以一个“无”字来破,曰一切法无我,那么一切法他本来就没有我,原本以来,从本以来就是无我,故知一切法者,乃众生所执之法,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
那么佛也就是就众生的假名的说法,就众生的这些执着的说法,那么佛也说一切法,就是你怎么说他佛也就跟着怎么说,然后,说它,是无我,说它是缘起法,以众生妄执为有。佛但云无之而已。众生说是有,所以佛就说它是无,岂有法耶。此一无字。亦不得已而为破执之举也。说无我也是不得已而说,又何有实法与人。哪有实法示人?此吾佛说法之标旨。而为万法之宗本。故论标以示人。当如世尊言。应知一切诸法无我。学者苟达无我。则于大乘法门思过半矣。那么这个也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的宗旨就是在于无我。
我们能够对于一切法无我的这个根本的宗旨,能够有了解,那么对大乘佛法思过半矣。思过半矣,就是我们就有相当的程度了,这种体会就有相当的程度了。那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们学的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还没有达到大乘,虽然是佛法里边的范畴。
那么也可能是五戒十善,也可能是四谛,二乘的偏空的这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不能进入大乘之门,那我们要进入大乘之门,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你要入这个明门,他也绝对是无我。也就是只有无我,我们才能够入门。
那我们这个学这个佛法很久,大家都认为说我们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那实际上面我们学一学,最后学不动了,学一学,我们最后学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没有入门。
然后你学得越久,自己包袱就越重,学得越久,我们内心,越没有力量,学得越久,我们越迷茫,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观察缘起,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真正了解到生命是一种缘起法和合的假相,没有认识到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可贵。
实际上面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种感觉当中过的,色受想行识,就受蕴,就感受,什么感受呢?苦乐舍,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我们世间法,也就是在这种百法里面的一法——“受”。触、作意、受、想、思,也是一法,他相应啊,就是跟这些“受”相应,他有些人就喜欢吃苦,他越苦越不怕,他有些人就怕吃苦,他有些人就专门找最苦的活去干,他世间上面很多,你看这些工人啊,这些农民啊,你让他不要干活,他受不了,他天一亮,他就去下地去干活,这工人他天一亮他就去做工去,也就十天不做工,他就受不了,你说他不要做工他就受不了,他习惯了,习惯了反而不会说是一种痛苦,那我们认为说那么苦,天天干活,一天一干、十几二十个,十几个小时,或者工地上面的这些工人,但是他是心里面有目标,所以他不会苦。
所以这种痛苦和快乐,他不在于说你这个事物的本身是痛苦和快乐,是在于我们内心里面的那种感受,那我们世间上的苦乐他是短暂的,他痛苦是短暂的,快乐也是短暂的,也都是无常的。
那我们佛法所谈到的离苦得乐是究竟的,就你得到这个快乐,永远不会失去,你断了这个痛苦他永远不会再来,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离苦得乐。
而不是在我们这种感知上面的一种引导,感受上面的引导,那个是不对的。感受、感知上面的引导,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的习惯,和社会的知识、社会的秩序、社会的法律来约束的。就你做的事情,可能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影响了社会的道德,对社会的这个实施,这个不能兼容,那么他认为说,这个标准不一样,那么他会认为说你这个行为就是错误的,反过来说,这个行为可能在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地方,或者另外一个时间的状态下,那么你这种行为他就是正确的。
快乐痛苦在特定的时间因缘下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佛法所讲到的痛苦和快乐,不是从外在的一种环境的行为上面来判断,是从我们自己内心上面来判断,内心上面来判断,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那么这个判断,它就要有个标准,也就是有标准才有办法判断。没有标准,它肯定不能,那就无法判断。比如说我们一千克等于等于一公斤,一千公斤等于一吨,它都是有标准的,那才能够说这个几吨,这个水泥有几吨,这个沙有几吨,它必须要有个标准。
那有标准的问题就存在着你个人的标准和群体的标准的认识的问题。
那实际上面我们内心里面他没有这个概念,他就认为说,我说话是一个标准,我说了算,那我说话就是就是标准,那实际上你不知道别人的标准,你不知道公共的标准是什么?别人的标准是什么?对方标准也有可能他是错的?那你的标准也是错的?那我们,你也要学,我也要学,都是要去学这个公共的标准。都是这样子引起的,很多的烦恼,很多的争执纷争,都是因为对法相不清楚引起的问题,都是如此。你如果清楚,肯定不成问题,知道怎么办,知道你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所以,我们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修行觉悟以后,经过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这种传承,这种光明,这种道路的一种光明,道路的一种坦荡,他是因为这样子的一种功夫来引导广大佛教徒的。
这个庙,这种僧侣,这种善男信女,身心才能够安顿,佛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一种传持。不是很简单说,大家来谈理,谈不下去的,谈理,过去可能你要找一本经,一本论,不容易找,你现在你任何一个人,你无论讲什么他即刻能够收集很多的资料,对不对?那大家脑筋都很聪明,他一看,明白怎么回事,你学一两个礼拜就学通了。但是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世界,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建立的,那仅仅是一种说理而已。
所以,佛菩萨为我们开了这条路之后,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条光明的路,这是一条正确的路——菩提道。
那么我们对其他的人,对其他的事,我们要有尊重的心,首先要尊重,我们要有包容的心,就是不管别人对我们如何,我们要尊重,我们要包容,如果我们不是尊重的心,不是包容的心,那我们自己就会起烦恼,自己就会难过,自己就会有障碍,那这个很不容易的,就是我们要刻意去培养,培养说这种对别人的尊重,对别人种种行为的过失,对别人这种做的这些事和佛法不符合的,那我们都要去包容。
然后慢慢,要知道说,佛门里边群体的标准是什么?社会里头公共的标准是什么?在社会上是法律,我们佛门里边戒律,我们日常行事的时候,我们也有一套标准,我们作息时间,等等,它有标准,我们工作也有个标准,这工作怎么干?干多少?谁去干?到什么地方去干?都是有标准的。那这些标准,都是法相啊,都是唯识。
所以我们学这个唯识,就要运用到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工作,一切法它都是能够用得上,一切时,一切处。而不是说,哎呀,我们学一百个名词。天天自己脑筋负担很重,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忘了再记记了又忘,那成了一个负担,那个不对,那学了没有意思,那学了也没有意义,就是学法相唯识学的目的,让我们对宇宙人生有个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好,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