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5日开始参加基金会仁爱心栈丰粥,短短一个多月以来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连我自己都暗暗惊奇,一杯粥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今天我放下了手头的事情,好好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四月份开始进入龙泉寺的学佛小组学习,每天坚持着定课,六月份开始拜忏。定课坚持的还算不错,连出国期间也捧着经书读,在酒店的床上做大拜忏,做定课时有时候感觉心沉静了,可一到了生活中又回到了老样子。参加奉粥前的周末我问先生,我学佛后有什么改变吗?他说没有,该生气的时候还生气,该着急的时候还是着急。我去问女儿,女儿也是同样的回答。我有一些失望,本以为他们会夸我一下。
听了他们的话,我反观内心觉得,他们评价“不客观”,我还是有点儿进步。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气急败坏的辩解了,而现在我至少能够接受负面的评价,只是问了他们为什么觉得我没有进步,就偷偷去反思了。我其实很期待自己内心的成长,佛经我读了不少,定课、拜忏每天都在坚持,学佛小组课每周参加,慈善方面对各个地方的捐款也比以前多了很多,可是我为什么没有进步?
学佛小组的许师兄参加了奉粥项目,听她提起过这个项目,但我一直没有下决心加入。直到十一月的一个周六,在去寺里的路上,许师兄和我同行了一个多小时,挚诚的邀请我参与奉粥。当时我心里还在嘀咕,第一是我总觉得奉粥应该给需要的人,而不是每一个路人,那样不是培养了很多爱贪小便宜的人的贪心吗;还有一个是这么冷的天,要起那么早,还不能给女儿准备早餐了,我能坚持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11月25日的清晨五点多钟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了魏公村的奉粥点——甘露素食餐厅——我们的仁爱心栈。一进门,我就感受到了温暖,不只是物理上的气温的升高,更是志愿者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柔声细语,我感受到了他们那发自心底的平和,这是我缺乏的,也是我想要达到的。每天志愿者都可以去心栈吃免费的早餐,而早餐是老志愿者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有人带泡菜,有人带自制面包,有人带自己包的包子,我们的早餐总是那样的丰盛和凝聚着爱心。这样的早餐能不具足满满的能量吗?
在之后的一次次相处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心栈就像一个大家庭,志愿者们彼此像家人一样亲切、自然和彼此关爱。我们的吕自政栈长,外表看起来羞涩腼腆,内心却坚定而充满力量,别的志愿者是隔三差五的来,他是每天清晨都骑车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感冒发烧依然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心栈;我们的弘惠妈妈,每天早晨为大家准备可口的早餐,细致的把所有的后勤工作做好,还有许许多多可亲的家人,几天不过去就会让我非常的想念,这不是家人又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从第一次去过后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原因。
在第一次奉粥的前行时,看到心栈的宣传文字,我的第一个疑问即刻得到了解答。基金会是想通过小小的奉粥行为,让人人享受到触手可及的慈善,传递爱的理念。有的人接受了一杯粥,就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2008年1月仁爱心栈项目成立开始,累计参与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已经达到约25.4万人次,累计受益300万人次。参加了我们的奉粥项目后,大多数人都一点点体会到了善的力量,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做人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很多人和龙泉寺结了缘,也从中走出了一些法师。这真是功德无量啊,我为自己原来的想法感到羞愧。师兄们一直提醒我要把心量放大,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心量真的是太小了。
奉粥时,我们要以双手捧粥,微笑着鞠躬三十度把粥给路人,同时伴随祝福的语言。刚开始时,看到很多路人冷若冰霜、毫不理睬的表情,我是真的笑不出来,表情僵硬。慢慢观察我身边的志愿者老师们,他们态度亲切自然,不卑不亢,声音响亮,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态度的路人。我的心慢慢打开了,也可以做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无论冷漠还是微笑,拒绝还是热情。有人拿走了粥,还回了微笑;有人说太感谢了,太温暖了;有人说把粥留给需要的人吧;有的人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应,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在电话里问,我那天喝了你们的粥,我怎样可以成为你们那样的志愿者?大多数人是怀疑和冷漠的,但随着奉粥次数的增加,我惊奇的发现这样的人慢慢在减少,我们已经逐渐得到了路人的信任,改善了周边的小环境。印象最深的是有人说祝我们生意兴隆。听到这句话,我哑然失笑,嗯,就让我们把这爱的生意越做越大吧。
奉粥的这段时间,北京开始慢慢变得寒冷起来。每次站在室外四十多分钟的时间,零下好几度左右的天气,我却基本没有感觉到寒冷。是佛菩萨的加持吗,还是爱和专注的力量,可能都有吧。学佛后我才感觉到我很缺乏吃苦精神,享乐已经贯穿了我的生活。为寺里出点力,或者为别人做点事情,不是怕冷,就是怕累。出门就开车,买东西都买好的,我在享受生活,也在一点点消减自己和家人的福报。这一点我之前隐隐意识到了,却在奉粥的第一个早晨显得格外清晰。所以在开始奉粥后,我也开始在基金会其他项目上着眼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
第一次奉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好好的反思了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求每一个我施以微笑的路人都要还我一个微笑,当别人不理睬我时我就很难过?是因为我认为付出了就要有回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价值观加给了他人。你给与了,但人家有不接受的权力。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同,经历背景不同,如果我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或者我以为的别人的价值观要求别人,自己就会起很多烦恼,也就是起很多嗔心。在这一点上,我的问题很多,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很多烦恼也由此而来,但如果不是奉粥,我都一直没有认识到。
还有,为什么被拒绝的时候会难过,而不是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坦然面对,是因为我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再仔细想一想,什么是自尊心,不就是面子吗?我们总会以学历、职位、金钱、名誉等等给自己加很多砝码,觉得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一旦被忽视或者拒绝,就会同样生起嗔心。这其实就是一种我执。放下是要放下什么,除了对金钱事业爱情等等的执着,不就是要放下这种外在的环境给自己的一个表象的我,而找到自己最内心深处的本我吗?
另外我的分别心比较重。记得刚开始奉粥时,路边走来一个穿制服戴红袖标的人,袖标上写着城管协查,平时我对城管的一些做法很有意见,因此看这个人也不太顺眼,于是就站着没动,没有给他奉粥。可是其它的志愿者老师却是不管穿着、年龄、外表等等外在因素,一视同仁,始终以一份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平和对待每一个路人。我所缺乏的不就是这样的同理心和平常心吗?
第一次奉粥后,很快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我真的慢慢变了,我的改变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前很不喜欢婆婆,觉得她性格很强势、固执,她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体,到了有些执拗的程度,我一直觉得她很自私。先生在外地工作,我跟婆婆没有住在一起,我表面上还算孝顺,每周会去看望她,带一些生活用品,但其实有些例行公事。近一段时间她失眠的特别厉害,非常焦虑,从她的表现中我判断她患了抑郁症,但她却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不得已我带她去医院,果然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去医院第二天早晨奉完粥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很想给她打个电话。以前我基本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在打电话前我忽然有种对待妈妈才有的那种感觉。要知道之前我一直是把妈妈和婆婆分别对待的。我们奉粥时把路人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众生都是家人,对待自己的婆婆又怎么可以那样的冷漠?她得了抑郁症,我却不知道心结在哪里,我不断的自责,拨通了她的电话。我很诚恳的关心她、劝导她,她好像感觉到了我的变化,在电话里告诉我她之所以非常焦虑和爱惜自己身体的原因就是特别害怕给孩子们添麻烦。这也是她得抑郁症的根源。
我在路上一边打电话一边流泪,告诉婆婆人老了难免会生病的,照顾她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点也不怕麻烦,人都有老的时候啊,让她放下心来,让她寻找自己喜爱的事情,让生活充实起来。她在电话的那边也感动落泪。结婚近19年了,我和婆婆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畅快的沟通过。她第一次真正的向我吐露了心声,而我为自己之前的想法羞愧不已。从那次以后,我真正的开始爱婆婆,真心诚意的照顾她,每天做定课回向给她,我们学佛小组的同修们也把做的定课每天特别回向给她。配合医院的治疗,短短的二十天时间,她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失眠了,脸上也有了笑容,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先生也感觉到了我的变化。12月26日是我和先生结婚19年纪念日。他在外地工作,碰巧这个纪念日回北京出差。他知道我是多么热爱我们的心栈,于是决定在结婚纪念日的早晨放弃最热爱的懒觉和NBA比赛,陪我一起奉粥。那一天真是结婚以来我渡过的最有意义的结婚纪念日,我们收获了家人无数的祝福。栈长还专门为我们制作了视频,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看得我热泪盈眶。
以前我有个习惯性动作就是皱眉头,脸上的表情总是不耐烦。从小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北大法律系毕业后又去美国读了书,工作的地方都是国内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和公司,自己的小家庭也很幸福。学业事业家庭都一路顺风顺水。可是我一直快乐不起来,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觉得每天上班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枯燥生活。学佛后我对生命的认识和以前不一样了,但还是没有快乐起来。师父说:“快乐,是调伏烦恼、身心为善所感到的清凉、安定、欢喜;我们自己是光明,身边的人就不会黑暗;我们自己是阳光,身边的人就会感到温暖。”这段话我现在深切的体会到了。
参加奉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我变得快乐起来,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内心深处那眼快乐的泉眼,我终于找到了快乐的秘钥。原来快乐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获得,在给别人的过程中自己其实获得的更多。从过去的彷徨忧郁的我到现在时时感受到内心深处快乐的我,这一切的改变只源于一杯粥。这就是一杯粥的力量,这就是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