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百法》的目的就是要观察缘起法的生灭——它怎么生?它怎么灭?它生起来是有原因的,它灭去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它不会无缘无故的。就如我们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进这个学校?它是有原因的;他为什么能够毕业?也是有原因的;他毕业能够找到好工作,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说:咿,他这是碰巧:碰巧就考到这个学校,碰巧就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为什么你能够碰到巧,他别人就碰不到巧?或者说别人能够碰巧碰到,我们碰不到呢?那这个巧它本身就是一种原因,就是一种因缘,它不会无缘无故啦。这个巧合,它就是一种因缘。


   那我们常常认为说:“这个好事是巧合,是意外的一种收获;这不好的事,你就是倒霉,唉,这个这也没有办法的,那也是一种巧合。”我们没有去分析,它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善用其心观察这些法生起的原因?这些灭去的原因?


   那我们观察到的时候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让它灭,好的东西我们要让它生;好的东西要让它持续,好的东西要让它延长。那修行就是如此了。


   所以,对所有的法我们都是需要去观察:心法、色法,有漏法、无漏法,自己、别人,众人、依报、正报,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数学,加减乘除大家都知道,那么我们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认识世界


比如我们这两天,我们好多同学,弄这个网络,那网络一即一切,对不对?我们在这里开示,网络上全部能够看到;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用这些网络的一些设备,那么你只有给一个人讲,那你一就是一,你讲的只能一个人听到,它这个是不一样的。再反过来说,我们做一件事情,本来不需要付出那么多,那么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就是付出了很多,很高昂的代价,这就是一种冤枉,就是不需要的比如说你切菜,但是切菜的话,你拿刀,你这个拿刀的时候要保持一个怎么样子的力度?要保持怎么样子的一个速度?对不对?那不是说你这个力气越大越好,你看力气越大,他砍下去的话,可能下面的垫板都给砍坏掉,对不对?那你砍不动了,你如果说你力气很轻,那这菜就切不动了,那还要看你切什么菜,那它就是我们人的一种掌握,我要切什么菜?我要用多大的力刚好?太大也不行,太小也不行,所以就是要掌握到一种的平衡啦。


   那我们以什么眼光来认识世界?来认识、对待人、对待事是很关键的我们通常的情况下说:“有个好的东西,尽量地不要让人家知道,只有我们自己个人知道”,那你这个就不是一个放大,不是一个乘法,那么都是一种除法。就是把别人都除去,最后剩下我们一个人,那这个是不行的。或者说我们拥有的一个想法,就是说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生怕别人跑到我们自己的前面,生怕好事情被别人抢走等等。这种的用心和出发点,都是普通人的一个基本的心态,那实际上面,善恶都在这里头,就是说你好的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那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释迦牟尼佛不是说,世界上面万物是他创造的,他没有讲他能够创造万物;但是释迦牟尼佛他觉悟万法,他对这宇宙人生一切的法、一切的事物他觉悟。他觉悟,他知道说怎么样来对待国王?怎么样来对待乞丐?怎么样来对待敌人?他明白,他觉悟了这个道理。所以,他能够善用其心,能够恰如其分,就不会造成过犹不及。那这样的话就是,我们需要对这些法的观察,对这些法的观照。要观察、要观照,它需要条件,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要观察也观察不起来。


   我们常常讲:“师、法、友”,那都是非常关键的,师、法、友都是非常好的一种因缘,善法的因缘,那这种因缘环境是有钱买不来的,用钱买不到的,这是绝对的。


  因为我们有一个这样子的环境,才能够出这样子的人才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态,才容易让这种心态持续;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大家的行为规范一致、一样,大家就觉得这么做的都是很好的、很合适。


  博客上面有留言,我们山上有人来当义工的时候,说我们管理的人让他去劳动,他就说“哎,我就愿意去做功课。”他说“我们好不容易上山一次,就愿意去做功课。”这就是我们有这样子一个环境,念的经、做的功课,这加持的力量大大不同。但是我们能不能、有没有这个能力,来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那这个就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问题。刚才我谈到说,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他都是需要外缘的。


  我们需要外缘,就是没有外缘我们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


  这样子的话,我们有没有把外缘作为我们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来看待?而不是说我需要的时候,那我去问一下哪一个法师,我需要的时候我到哪个庙里边、哪个大德去请益一下,我不需要的时候,自己关在房间里边,万事大吉。这种心态都是极其不对的。那所有的外在的东西本来是我们的缘。慢慢慢慢,我们把所有的外缘都断了。


  就是说本来整个的宇宙、山河大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那这样的话,我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处,这些都是能够让我们增长道心,让我们行持得力的增上缘。那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我们只会不断缘到的是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和法执。


  佛有种种的神通,种种的功德,神通又名为智通智通就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就是能够善观缘起诸法,染污的缘起诸法、清净的缘起诸法、转染成净的缘起的诸法,哪些法是染法?哪些法是净法?哪些法能够改变让它染法成为净法?他知道,知道他就通了,如果不知道他就不通。就跟我们学物理、学化学一样,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放在一起,它会起什么反应、会产生什么后果,对不对?它是一样的,世间上面万法都是如此,需要智慧、需要真正的智慧、需要大智慧。


  我们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这本身是指我们内心的各种各样的心态,那我们各种各样的心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那我们这些心态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产生反应、产生问题之后,我们还会加以造作,身语意的造作。


   唯识谈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在的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一种观念、就是一种执着,就是认为说我一定就是要这么做,不能有一点改变,改变不了,一百头牛拉不动依他起性呢?就是众缘和合了;圆成实性呢?就是圆满,诸法的真实性,圆满成就诸法的真实性,就通达了、就通达缘起。那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性,都是依众缘和合而有,那我们如果对依他起性的通达,就是证到圆成实性


  如果我们不通达就是遍计执,遍计执它不仅仅对世间法是遍计执,对出世间法一样遍计执。比如说念佛、比如说持咒、比如说诵经,那么你认为说这种念佛好、或者说持咒好、或者说念经好,那么你为什么会认为说这念佛好呢?你可能是认为说这个念佛会有多少多少功德,念一句佛能够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说拜佛好,你说拜佛可以锻炼身体、消业障,那念咒有加持,加持力大。实际上面我们很多都是很粗俗的一些观念,实际上我们是贪图一种功德,贪图一种功德实际上面也是我们贪心的一种反应,那么你贪这个功德你怎么能够破我呢?怎么能够人无我?怎么能够法无我?是不是?佛经里边讲,讲这些目的,拜佛也好、念经也好、持咒也好,有多少多少功德都是鼓励我们初学的人,说你这么去做有什么好处?鼓励我们初学的人,他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不是一种究竟的说法,那么他不是这个佛法的本意。不是说是我们拜多少拜佛会成佛、念多少遍咒会成佛,这个你哪一本经有这么规定?没有一本经规定说你一定要念多少才能成,对不对?


  就说你能不能破我执?能不能破法执的问题?能不能跟法相应的问题?不是一个数量的问题,是一个质量的问题,但是我们通常就是会在这些方面去计较,认为说这样子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就是不正确的,就是不对的,我们计较的东西就不一样。


  实际上面我们所认为的一个观念和它事物的本身差别是非常大的,就犹如我们看到这个供桌上面的莲花灯一样,那我们看到仅仅它是一个外表、这样子一个形状而已、一个颜色而已,那我们有些人就觉得这个灯就是非常好看、非常庄严、它能够有什么作用,但他有些人看到他也就看到,他有些人看到等于没有看到一样,实际上面我们心里面对这盏灯的一种概念和这个灯的一个实际的存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对佛法那更是如此了。我说灯跟实际上面它是一盏灯的实体是  面这种念佛的本意,差别是很大,我们说三宝和三宝它自己的本意,是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说三宝就犹如说有一盏灯是一样的道理,跟真正这个灯它才能够起作用,不然的话它都是一种假名


   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有漏法无漏法,只要名相安立都是假名所谓假名它也可以这么安立、也可以那么安立,假名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趣入真实,如果我们不能趣入真实,我们在假名上面来转,它意义是不大的。


  声音,比如说我们声音来讲,这个声音是非常多的,以后我们讲到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实际来说一说,比如说我们鸟叫的它是一种声音,我们人说话也是一种声音,汽车它也是一种声音,飞机又是一种声音、这个录音机开了,它也是一种声音,电视机开了又是一种声音,那么就声音本身来讲,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有些声音是有意义的、有些声音是没有意义的,有些声音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对我们修道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它是非常地复杂,也是非常多的。


  但是我们一般的情况下,只是说我需要听什么东西的时候,那么你去找,要听哪些法师讲?那我就去找,要听什么音乐?听什么佛曲?那么他就找什么佛曲出来听。实际上面我们内心里头已经有了遍计执,我们心里面已经有了这种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局限,你分别认为说哪个东西好,那么你就会被这个东西局限住


  那什么东西好就意味着这个东西以外的不好,至少对你这个本人来讲,你认为说这个法好,那么言外之意这个法以外,对你来讲就产生不了作用,就是内心自己给自己设立了这样子的一种界限,最后你看这个法都反弹、遇到这个人也反弹、遇到这个事也反弹,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划了这个界限了、造了这种业,产生这样一种作用。


  那我们学唯识的目的就是要来辨别、来分别、来了别,诸法的差异相所以,它从相上面来修不是从性上面来修,中观从性上面来修,唯识它从相上面来修,它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识所缘、识所变,我们心里面所缘到的东西,实际上面也是我们自己心里面所变现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看东西,那么这个眼睛就犹如照相机一样,你照到外在种种的景色,然后变成照片,这个照片和外在实物是有差距的。那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面所认识到的是我们内心里边的照片,不是外在的真正的东西,外在真正的东西我们没办法认识。


   我们一座房子就是泥土砖头水泥堆起来的,怎么去认识它,它是色法,我们是心法。心法跟色法它怎么能够放在一起?


   必须要转变成相,转变成我们的心相,转变成我们内心的名相,我们才有办法去缘。如果没有转变,我们缘不了,反过来说,我们所缘到的这个东西,本身是我们内心自心所变现出来的东西,那每个人变现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那为什么变得不一样呢?


   每个人业感不一样,每个人因果不一样,那你如果到处广结善缘,那肯定人缘好,人缘好,我们到哪里大家都欢迎,看到大家都很亲切,那我们内心如果没有大众,那我们走到哪里就怕人多,麻烦。人多,这个也找你,那个也找你,麻烦,是肯定的事情。至少要跟人家打招呼、说什么,那我们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孤立。


(相关课程的共修通知详见龙泉论坛的准讲师班板块,欢迎各位同行善友随缘参加。)

链接地址:http://forum.longquanzs.org/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