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仁爱生命关怀项目关怀周志娟居士的文章,然,萦绕于心的散漫思绪里抓不住任何灵感,特意找来李松堂先生的《每天拥抱死亡》进行品读,一不小心撞进了临命终人的世界,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了许多悲欢平常的人生一般,我真的开始感受和思考——关于死亡。
事实上,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一直在积极的尝试走进死亡,不止一次玩死亡的游戏:设想某个时间,我即将死去,然后带着这种情怀去去度过当下。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因这种设想而变得柔软、友好、自省、用爱与欣赏的眼光看待当下,生活里的各种细碎小事往往变得庄重、感动、充满内涵。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真正感受到死亡。
前前后后,周志娟居士之前,我有4次为亡者助念的经历,感受最深的是死亡的狼狈、尴尬、毫无尊严。那副躯壳,在寄居其中的性灵远去之后,变得十分死板而沉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见证一位亡者在助念完毕以后脱换衣服的过程,那副身体,有很多治疗、疼痛留下的印记,加上岁月,那是腐败而丑陋的,真相毫无遮掩又被装裹衣服所遮掩。那一次,我被这样的事实逼迫得不能再逃避:这个世界很不完美,我却执着于美好的希望,不愿意承认。
为周志娟居士助念,仅仅2个小时,她在陀罗尼被之下,我在对面的椅子上,和大家一起真诚的唱诵佛号。尽管如此,可能是没有休息好的缘故,我还是感到昏沉,不停的用各种方法抗击昏沉。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从内心真实的感受到对周志娟居士的感恩,并由此生出喜悦和感动,或许不是我们在帮助她,而是她在安宁而慈悲的抚慰与支持我们,好似莲花。
周志娟居士往生并接受助念的地点在松堂医院,是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并没有宗教的背景。院长李松堂先生具有开放而慈悲的心胸,致力于关怀临命终人,给他们最后的生命以尊严和人文关怀,所以接纳佛教徒对待死亡的方法,提供种种便利,很了不起。
在《每天拥抱死亡》中,记录很多平凡普通的生命在即将死亡之前的故事,设身处地于这些快要死去的人的生命里,现实的苦乐悲欢一如既往的演绎和持续。大多数人依然在这样的纠葛中生活,希求从最后的期限里得到一直追求的快乐。这种苦乐悲欢如此真实的被感知,以至于很少人真的去接纳与准备那场即将到来死亡。
毋庸置疑,死亡是平常事,当我们来到人世,死亡是注定的结局,这个过程的痛苦与狼狈,没有人可以替代。与其逃避,不如面对和学习;与其继续纠缠,不如洒脱的抽身,认真而庄严的赴死;与其混沌迷茫的死去,不如充满希望与爱的说:喔,再见。
我想,这或许就是仁爱生命关怀项目想要带给有缘人的关怀吧,这件事不容易做,却是基金会志在必行的项目了,如果能够发展起来,会给很多人送去吉祥。若众生所需,善愿终将成办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