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4年9月来北京的,住在西二旗附近,每天早起买早餐就会看到一群人在送粥,一直我以为是搞活动宣传的,所以置若罔闻。有一天忍不住随口问了一句,回答说是“公益活动,欢迎参加!”2015年3月14日终于带孩子来了。当初的想法,也就是带孩子来感受公益。因为是周六,当时人特别多,有60多人,我和孩子只奉出了一杯粥,活动就结束了,乱乱的,还你拍我照的,感觉不好,就是来做秀的,并不喜欢。
可每天都有奉粥,我还是想看看这里到底在做什么。于是4月8日开始走进心栈,每天自己来参与,奉粥,结行,慢慢开始写日志,再到摄影。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是相互尊敬的,这里的称呼都是老师,人们是真诚的,你做出的每一份工作,大家都是一句:“感恩你的承担!”在这个平台,你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温暖、包容和激励。特别是自己的日志一篇篇上到基金会的平台上,我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更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家里人说,你天天写奉粥不烦啊,哪有那么多可以写的呀!我说:“不烦,因为每天来,每天都有收获,每天收获爱,你是有能量的呀!”
记得在哪里看到这样几句话,无论你是才华横溢,还是草根布衣,你只有把自己放对了地方,你才会有正念、正见、正语、正行。人是环境的产物,来到西二旗仁爱心栈这个爱心平台,我感觉来对了地方了。
一幅幅画面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清晨3点多,熬粥侠刘国丽、张伯军、李冰、倪福东、孟宪洋就上阵了,熬好了香喷喷的爱心粥;奉粥一线一直坚持的“铁三角”陈立军栈长、贺全胜、吴传贵老师,“吉祥三宝”郭琦阿姨、赵秀婷、张占巧老师,任劳任怨的后勤周红云老师。一幅幅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有全家齐上阵的张久瑞老少三代,李冰一家三口,蔚林民老少一家四口,带孩子一直在坚持的张红老师,有每周六日的化工大学的团队,梦想学院的师生,有坐着轮椅的91岁的抗战老兵李向山老师,有从喝了一年多粥观望徘徊到加入志愿者的马浩然老师,有序管理的周一至周日的团队……不论刮风下雨,阴晴月圆,日复一日,365日每天都在坚持这个善行。在仁爱平台,正是有这样一群人的坚持,所以这个爱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爱的传递得以延续,善的力量让我感知、感动、感悟的太多。
从春天、夏天,秋天、到冬天了,从奉粥活动开始得到的路人怪异的目光、质疑的话语,甚至斥责的声音,到行人钦佩的目光、欣赏的眼神、感谢的话语,有汗水,也有泪水。所有的改变与志愿者们真诚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从一名路人到心栈的负责人,在这个善行平台收获这么多的良师益友,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爱,收获了友谊,真的就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只要你来了,你做到了,你承担了,你也就成长了。
以前自己能天天来的时候,感觉奉粥是件容易的事,但当有事不能来的时候,感到奉粥确实是件不易的事。人生无常的事太多,近日一些熟悉的家人由于种种原因要离开了,以后来心栈的时间和机会就少了,看到这些,我特别感慨前任韩壮栈长那句话:“把每一次的奉粥当作是最后一次奉粥,做好当下。”在这个善行平台,珍惜每一次的奉粥机会,慢慢体会每一次的感觉,感受路人给自己带来的感悟,感悟结行时每个老师的分享。他们奉献自己的爱心善心,来启发更多人的爱心善心,每个人都有爱的光。大家聚集起来的光就会像今天明媚的阳光,温暖今天的、明天的、后来的人。
来心栈没有一毛钱工资,更没有一分钱的奖金,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志愿者愿意来?因为这个平台好,这里没有商务盈利,没有斤斤计较,它就是让你感悟爱,传递爱,心灵历练的平台。作为负责人,不是你有多大的权,而是意味着你要承担得更多,要把心栈的仁爱善行更好地传播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仁爱。传承仁爱是我们的目标,那就要做好每天负责人,更好地引导、规范宣导,有序地坚持做好当下。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西二旗仁爱心栈坚持下来了,365日我们走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