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而淳朴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从小就知道钱的意义,所以从不乱花一分钱。但金钱给我带来的快乐也从未到达我内心深处。
在小学的时候,很清楚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里,看到他家墙上一幅风景画,画下面写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当时深深被这境界所震撼,从此也种下了一颗心路探索的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二十多年后才生了根,发了芽。
作为八零后的我,从小接受着应试教育的洗礼,很少关注人性的层面,道德的情操,内心的世界。农村的教育则更差了,只记得发过两本《弟子规》、《三字经》,也被我们折飞机用来娱乐了。在家父母经常说某某家的孩子学习有多好,在校老师整天告诉我们“分,分,学生的命根。”
毕业后,终于出了象牙塔,感觉像出了笼的鸟儿可以自由翱翔。走向社会后,随着对人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从而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工作之余,每当夜深人静时,更多的是孤寂,内心的无助。也曾通过朋友聚会,手机聊天或游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这些娱乐过后,内心则是更加空虚,烦恼未曾丝毫减少,反而更多。想必会有一个心安的方向,内心却一直迷茫,总找不到路在何方。
看似偶然,实属必然。一个偶然的机缘,通过朋友结识了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从此续上了往世的缘。这种心境,犹如掉队的大雁苦苦寻找大部队,内心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归队后从此不再孤单,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属于这里。
可能时间太过久远,在回归这个大家庭后内心的杂念时常出来捣乱。要么我行我素,要么狂妄自大,总之我没错,错的是这里规矩太多。身迈了进来,心总在内外飘荡。可喜的是自己一直没离开这个团队,时间久了,耳濡目染,内心一天一天也踏了进来。轻浮的心慢慢变得安定,安定得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看破了红尘,可扪心自问红尘为何物时,自己又不知从何答起。如果非要找一个答案,可能这是难得的一方净土,在此很安逸,心已无力面对外面的世界。
心进了来,身又不想出去了,麻烦更多了。老爸老妈天天打电话,朋友的不理解,同事的疑惑。大事小情我都用“随缘”推搪,好像自己内心真无挂碍了。看似一切随缘了,结果多是不作为了。
好像哪又出问题了,随后拜师访友,阅读经文及大师传记。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心向内求。历经世间的磨练,觉照内心的起念。原来是心不静了,身随躁动了。一切外观几十载,习性难改。
内心深处了知,只要心在,没被束缚,难改能改,难为能为。也了知,心力大了,外在的事就小了;心力小了,外在的事就大了。如何让心力在心弱晦暗时还能获取正知光明?自我也苦寻探索过。因缘不同,结果各异,就我而言,正知正见与这个团队始终给我力量。
一路探索中,正知见在生活中得到体悟,觉悟以前的路走弯了,原来法就在生活的点滴中,就在当下,就在心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