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四.破二执入二空,体无常悟本性听闻时段02B03:20-08:35
思考题:学唯识的目的?空的状态?二空跟无常的关系?不体会无常性有何坏处?如何活得有价值?佛法和世间法价值的差别体现状态?
所以我们学唯识的目的就是要破执,破我执、破法执,因为我们对“我”跟“法”不了解,所以他会有执着,执为实有,不明白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法,观照到它的空性,对一切法都能够观照到我空、法空,那么这“空”就犹如一个房间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但是你只要把灯一打开,那你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个道理也就是,如果我们通达了二空,我们就不会迷惑,对种种的事理就清楚。
二空也就是无常、无我,它的一个表相,所以无常、无我、空,那么它主要表达的目的实际上都是一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常常讲的三法印。无我就是空,因为无常所以就空,它不实在性。
那么我们无论是抽象的也好,无论是具体的也好;无论是长远的也好,无论是短暂的;无论是大的,无论是小的;无论是远的,无论是近的;无论是色法,无论是心法,等等,从佛法的眼光来看,都是无常的,就是宇宙万法都是无常的,小到我们人的心念是无常的,大到宇宙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常的法。
那么我们不容易体会的,不容易体会说世间上面的一切的事物它的无常性,那我们就很容易执着,就是可能执着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那么有些人就执着今天的事,眼前的事,就会非常的执着,就会执着于因缘和合假象的本身,实际上面,无常我们是执着不了的,执着不住的,因为它在变化,你怎么去执着?你执着,它也是在流失,你不执着,它也是在流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我们执着是内心的一种观念,就是执著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那实际上面外在的东西,它不可能不变化,只是说我们自己的观念实执不能变化,那就是一种执着,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子呢?那原因就是说我们没有认识到真如法性的价值,没有体会到佛性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够通达二空,每个人都能够体悟无常,那你能够体悟无常你才是有价值的,你能够体会二空你才是有价值的,你能够了解到你自己有佛性你才是有价值的,而不是说你非要让外在事物的拥有来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这个是世间法。世间法,他觉得哎呀,我就一个人,好像什么价值也没有,他需要种种外在的成就来说明,来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那佛法刚好相反。它是引导我们对这种法义的深入体会,对这个法义的,一个把握,一个成就,然后慢慢慢慢,他就觉得,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十法界,不离于我们的一念心,也就是所有的十法界都在我们的心中,所有的十法界,我们自心都具足。
本帖最后由 百法第六坛 于 2015-2-25 20:04 编辑
五.唯识分类界定,契入诸法实相 听闻时段02B08:35-21:42
思考题:世俗的价值观是什么?如何转变成佛法的价值观?师父举例钢筋水泥说明什么?生活中如何行尸走肉的?成佛跟二空有什么关系呢?习气的表现法?相应后如何超越?如何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初学佛的状态?如何通达?
那世间上面的我的、你的、他的,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这个民族那个民族,这个是世间法的界定,法律上面的界定,社会学上面的界定,那我们如果从佛法的本身上面来讲,它的分类、它的归纳是不一样的,它要引导我们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的把世俗社会的这些价值观,带到我们佛门里面来,带到我们自己的修行的过程当中,甚至永远放不下,永远想不开,这就需要去学习百法,学习百法,慢慢地我们对这些法的分类就不一样了,就不会用这种世间对法的这种分类的方法来分类诸法,对万法进行分类。
那我们要用佛法,用唯识的这种分类的方法,重新进行分类,重新进行界定,这个法它是什么意义,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内心当中才是有佛法,不然我们内心当中它依然还是一个世间法,如果我们知道它的名相,不知道它的内涵,那也不行啊。那我们肯定要知道说,钢筋它有什么作用?水泥它有什么作用?沙子它有什么作用?那我们才有办法盖房子呢,那如果我们不知道说钢筋水泥,它的性能,它的特点,那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那就不行啊,作用就发挥不了。就犹如我们,看到一种东西,那我们是从来没有见过,那这个名称,那我们也知道,也能够叫得出来,它这两个是什么字,但是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干嘛用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吃?能不能当药?它治什么病?那肯定是不敢吃了,一种药说明书也没有,药的名称也没有,你生病就吃,那肯定药就不敢吃。那这佛法也是一样啊,它这个法本身也是一种药啊,我们不仅仅对这个法相的了解,那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法相的内涵的一个把握,是法的一种特性的一种掌握和应用,这个法有什么特性?那个法有什么特性?我们怎么来运用?怎么来把握?怎么来对治?它都是有原理在里头,它不是随便说的,佛不是随便说的,那比如我们大家在这里听课,那比如我问,那你在不在这里听课呢?都得肯定说我在这里听啊,那么,这个,你在,跟你的身体在,相同不相同呢?你跟你的身体一样不一样呢?你跟你的身体,它这个概念是不同的,身体是我所有的,它仅仅是一个色身,它是一个四大假合。那么“你”是一个假名,那么就是这种四大假合的一个假名。
那这个假名它实际上面更重要的是指人的一个心,人的心识。比如说我们人的识死了,那这个身体就不能动了。但是呢,如果我们人在讲堂里头,但我们心想到别的地方去。那我们心想到,今天上街了,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今天去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了,今天到哪里啊,办了什么事情。他心不在讲堂里头,心不在讲堂里头,他心跑到外面去,那还是很难说你在这里。它只能说你的身体在这里,你的心不在这里。它这是有区别的事情。那我说的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是行尸走肉的。我们人走在这里,这个心不知道去哪里了。这身跟心它是不在一起的。它是胡思乱想,他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让你身心同一,身心和谐。它时时刻刻要安住于当下。他一般的人,我们的心念是没有办法对这么细微进行辨析的。他总是觉得我们人走到那里,我们人就在哪里。那佛法不是这么讲的。它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虫鱼,所有的宇宙一切凡圣世界跟我们的心都有关系,都是能够相通的。
我刚才提的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去思考说,我们人跟人的一种心的一种关系。究竟我们自己的心,跟我们人的身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心是不是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头?那实际上我们这个“心”所要缘,它所能缘的范围是非常广。那我们这个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身跟心都不能统一,我们就很容易执身为我,就是执着身体为我。执身为我,恰恰我们这里也是要破斥的--无我。一切法都是无我,更何况说你这个身体是无我。它都是空的,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们了解这个道理的目的,是为了要证二空,为了要成佛。
那成佛跟二空有什么关系呢?那对诸法才不会执着,那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通达二空的道理,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体会到无常。那我们无论学什么法,他都会执着什么法,这是注定的。你说这个拜佛好,他就拼命拜佛;念佛好,他就是专门念佛;念经好,他就专门念经;持咒好,就一味地持咒。就是说,我们会很容易认为什么好,就会一直在那边做什么。那实际上面,这也是一种习气了。就是说,我们的习气跟这种相应,跟这种方法相应。仅仅是一种方法。相应,有些人可能相应一年、有些人相应两年、有些人相应三年,有些人可能相应十年、二十年,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相应呢?
我们相应能不能超越呢?我们相应能不能解脱呢?我们修这个法,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我们心有怎么变化?这种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心是不是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力量?我们内心所缘的境界是不是越来越广大?我们这种利益众生的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心态迷惑,就是不清楚,不清楚我们内心的状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学佛法都是贪图功德,他想我这个念经有什么功德?积资粮有什么功德?实际上面也是我们人贪心的另外的一个表现。说我们要积集功德,我们来世能够更好。这个是人天福报,这个福德都是一种人天福报,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面下手,我们所得到的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微小的。那这个佛法的话,它是要自利利他,大乘嘛,它才有大功德,如果我们这个小乘,肯定只是小功德,这功德是很小,这个力量是很弱的。
那么就是我们只有体会到了空性的道理,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大。
六度,六般罗蜜,般罗蜜圆满,圆满布施般罗蜜来讲,三轮体空:能施、所施、施物。它每一个,每一度都是三轮体空,都是空。如果我们还有执着,那都是刚刚开始初学的程度,就是执着于相的这样子的一个境界。那刚刚开始所有的人他都是这样子,但是我们慢慢慢慢要去超越,慢慢慢慢要对这个相能了解、认识、把握、通达。那我们怎么来通达呢?那需要学习。
六.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意趣听闻时段 02B21:42-30:10
思考题: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好处?一百法的作用?师父如何教授我们融会贯通的流程?如何体会世亲菩萨的慈悲?如何契入法的意涵?
那第二个表格,《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是能诠之教,百法是所诠的事理,能缘是慧,所缘之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跟所诠。
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义。论是用; 大乘百法明门是体。
那也就是说我们这部论是大乘百法明门,也就是它有这些功用,有一百个法,乃至于一百个法是大乘的,它是明门,它是非常清楚,非常通达、透彻、明了的这样子的门径、路途、法门,这些都是在这部论里面所要说明的道理,一开始就标明说这部论是大乘的论,而不是小乘的论。
开始就说这部论一共有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通往大乘佛法的路途,就是你必须从这一百个法当中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堂奥。
那反过来说我们能够对这一百个法有了解,有用功,产生受用,能够在自己的身心上,在自己的戒定慧上,用得上功,对得上号,我们就能够进入大乘之门。
所以这《百法明门论》不仅仅说是好像一部小辞典一样,它来解释名相。它是有用意的,那世亲菩萨写这部论时他是有用意的,那这百法它原来是在《瑜伽师地论》里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有六百六十个法,世亲菩萨觉得这众生那么多,学不过来,畏繁乐简,所以从六百六十个法当中提纲携领,再取出一百个法,然后写成一部论,名为《百法名明门论》,这样话也就便于大家的学习了,本来我们大乘佛法都是博大精深。这个《华严经》八十卷,《般若经》六百卷,《大智度论》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也一百卷,你看看不过来,你看一遍要好几个月,《大般若经》你看一遍可能要一年,看之后还不知所云,那他这个很容易,就是一百个法,包罗万象,就容易学,那么多都是学不过来,它并且,它一法又一法,分门别类,清清楚楚,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就好学,这也是论师的这种苦口婆心,论师的这种悲心,方便我们来学习,也就是如果没有世亲菩萨他造这部论,那我们学起来也是很难,《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我们根本把握不住,不知道哪个是重点?那宇宙的法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无量无边的法他用一百个法来概括,那么一百个法他把它分成五部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就是把所有的有为法他是分成四个组成部分,然后就是无为法,那我们这个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把握,就是这样子五种,种类,心法有八个,心所有法五十一个,色法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无为法六个。
那么,这样我们慢慢这一法又一法,可以去参悟,这样就融会贯通。心所法,这个心所跟那个心所有什么关系?遍行心所,别境心所,烦恼的心所,善的心所,随烦恼的心所,不定的心所,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什么情况下?什么因缘下?每会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这个心所跟色法是一种什么关系?跟不相应行法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这个论里面都是有交待,但是呢,我们在表面上看它就是这些名词的罗列,那这样的话也就需要我们对《唯识》对《瑜伽师地论》通达,那我们才能够真正懂得它的内涵,当然我们还有窥基大师的注解,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这种传承,他的传人,所以他的注解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简要,对我们的学习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那我们在这边听课的时候,当我们需要语言文字,需要理论,但是更多的话,我们要同自己的用功,自己的闻思,自己体会相结合,才不会偏于理论化,才不会偏于文字,才不会变成一个好象我们专门来解释法相名词一样,所以这个法要跟心相应,要用我们的心去领纳,去接受,要用我们的心去感悟,这样才是真正法的意义,法的意涵。
而不是说我们学一部论,我们现在好像来研究一篇论文一样,那我们要研究论文呢,有研究论文的方法,对不对?在学校里边,我们要写一篇论文,或者我们要作一个报告,那么学佛法,不是说我们要研究论文,不一样。就用我们这种传统的一套学习方法。那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