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四下学期的时候,走进一家书店,抬眼看到一本书,书皮上写《遇见未知的自己》,心中涌起一种微妙莫名的欣喜。就因为这个名字,我带走了这本书,回去一口气把它读完。书中用故事讲述了心灵修行的内涵,我首次接触这个领域,像是心中的那片热爱被触发一般。我知道,自己懵懂而热切的梦想得到了回应。
那时候我刚考上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想考那所学校的研究生,是因为潜意识里一种执著的追寻。在我当时的环境中,有的人显得狂放嚣张,吃喝玩乐,虚耗时光;有的人显得野心勃勃,为追求一份能够带来名誉与利益好前程而努力奔波,或埋头苦学;有的人显得淡然无争,只求岁月安稳,踏实一生;有的人显得懵懂迷茫,随波逐流,浑浑度日。而我并没有比大家好到哪里去,只是内心中有一种认定:我应该到一所真正的大学去增长见识,那里的师长智慧亲切、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真的榜样;那里的同学优秀踏实、纯粹质朴、热情向上,那里人与人之间有真正的友谊、诚挚而相知、志同而道合。
我来到北京开始新阶段的求学生涯。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自己的目标,并进行一些尝试,生活紧张而充实。因为对心灵修行的兴趣,同门师姐向我推荐了龙泉寺,我参加了龙泉寺的心文化之旅,时间是2012年7月份,这是我接触佛法的开始。这次夏令营中,禅兴法师向学员们开示心文化的内涵,台下的我心潮澎湃,一种心心相印的兴奋感油然而生。4天的时间,我生活在西山这座自然朴实又精致隽永的庙宇里,身心得到一种涤荡和回归。那些久违的对于生命的思考重新浮现,并且懵懂的认识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过着我梦想中的生活,这才是生活本应该的样子。可惜的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其它种种杂染的追求,我并没有马上认识到自己已经和梦想撞个满怀。
还好,已经和团队联通,就不会被丢掉。在2012年9月份,我因为一些因缘进入学佛小组,很快融入团队,和大家建立了十分亲切的业缘。2013年元旦皈依。那个1月份,通过学佛小组,我报名参加了一次助学年底送温暖。走访之前的培训,看五周年视频时,我被基金会的理念定位以及义工温暖真诚的笑容与付出感召,深感相应。我心中的公益慈善就应该是这样,义工也应该是这样,这正是我要做的事,我要加入到其中,推动这样的事业,成为这样的人。
第一次走访并没有带给我多大的震撼,但我已经决定持续下去。十分巧合,助学项目的负责人恰好是学佛小组的讲师,那是我十分信赖与尊敬的老师,正在重建志愿者团队,因为发心以及和讲师的业缘,我承担的平台锁定在助学上。其后两年的时间,我跟随了助学团队发展的整个过程。最初,助学团队每次开会都很热闹,但真正稳定的成员并不多。在我印象中,除了项目负责人陈永辉老师,就是月亮妈妈,还有三位与我年纪相当的常住义工。虽然如此,却是相当快乐的一段时光。我很喜欢他们,他们身上有法,在他们身边,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非常良性与纯粹的关系,体会到一种生命应该有的状态。
我的发心被大家善巧温柔的保护、鼓舞和引导,我感受到关怀、信任、拉拔、扶持、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种爱是真诚的,丝毫不造作。我也学会了,做事的方法不是结果导向,而是心灵成长导向,凡事在于用心。我还形成了前行——正行——结行以及做任何事之前要明确目标的习惯。项目推动过程并不容易,大家和合同心,不断尝试,我在其中逐渐产生出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觉得这个项目是我的责任,无论好丑,我要在里面一直跟随下去,有它在,就有我在。正因为这样一份承担上的牵挂,加上自己与学佛小组的因缘,因为团队和大家的拉拔,面临毕业的我最终决定,留在北京!
虽然留在北京,但单位却在大兴,参加活动以及上学佛小组的都变得困难。我当时心力很强,时空的距离对我而言都不算大事,永辉老师当然没有放弃我,他开始鼓励我带动大家在群里的定课——写感恩日记,和他结对子,每天把听《广论》的笔记与心得汇报给他。我领纳到老师的好心,心中充满感恩,认真的执行他的提议。
记感恩日记的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从2013年8月初至今,从整体上讲,没有中断。在我参加工作的头半年里,养成了每天听《广论>、做笔记、分享给老师的习惯.老师会根据我在日记与笔记里的内容给我简短的回复,或者指出我的问题,或者鼓励我,或者给我一个微笑的表情。其实那时候特别忙,工作上的安排十分紧张,项目的承担也一直不断,但写日记、听《广论》却成为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幸亏有这样类似于定课的用功,我的内心因此充满力量,也十分清楚自己在团队的发心与位置,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全力去做。
那一段时间,深夜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我每天都在夜色陪伴下独自从办公楼走向宿舍楼,但并不太害怕,佛菩萨、常师父、老师都在我的心里。事实上,我早已经明确了生命的方向,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和放手,从事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真的进入其中却发现教育的内涵是淡薄的,更多是一种功利,或者是按部就班,缺乏真心。我感到迷茫与无能为力。同事们常常在谈工资、车子、房子、孩子、娱乐、工作的疲惫与无聊,如何应对学生、家长和教学任务,这些话题让我索然无味。两相对应,我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
助学团队一直有新的发展,我在其中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追求。2014年初,当我站在办公室眺望雾霾中人来车往,内心涌起一种毫无意义的荒凉。清明节,我作为助学项目骨干义工参加了龙泉寺举办的清明精进共修法会,主题是暇满。之后不久,我决定辞职,全心投入到大团队的事业里来,我愿意在这里探索未来的方向,不愿意再浪费机会,虚度年华。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经历了内心的冲动、拷问、迷茫、抉择、忍耐、动摇和坚定,生活陷入无序和矛盾。还好,师友一直默然陪伴、支持、鼓励、拉拔,我也由助学团队进而联通到整个龙泉寺大团队。团队成为那一时期唯一的依靠,也是各种拉拔的缘分成就了我最后的决定。
记得暑假回家,面对父母,心里最难的时候,每天都坚持分享日记、分享师父法语、听《广论》、承担助学的一些工作,偶尔拜忏。虽然经常感到痛苦,内心却逐渐清明起来,对于未来的方向,反而在煎熬中越来越清晰和坚定。
2015年2月3日,我开始常住的生涯,慈善部自然成为我的去向。到如今,9个多月的时间,每一天都显得宝贵、丰富、不可思议。最初我感觉自己像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十分自由,充满惊喜。后来我发现,被释放的不仅是心胸,还有各种杂碎肮脏的烦恼,在日常学习、承担以及和大家的相处中,自我赤裸裸地呈现,不断的犯错。我逐渐看到并有能力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虚伪、傲慢、胆怯、散漫、懒惰、自私、逃避、浮躁、功利、欲望炽盛。慢慢的,自己开始改变,以前喜欢被人赞叹,现在愿意被人管教;以前喜欢自以为是,现在尝试放低自己;以前只想着自己,现在也装点别人;以前什么活也不会干,现在学会刷碗、刷桶、行堂、拔钉子、刷瓦、刷桐油、搬钢筋、抬钢管、打扫各种卫生;以前我很教条,现在变得稍灵活;以前心胸较狭,现在大了一点;以前喜欢管别人,现在知道管自己;以前不会想摄影与开车,现在居然在学习;以前老想着靠自己,现在慢慢学习靠大家;以前经常觉得自己不错,现在经常觉得自己不行;以前没什么惭愧心,现在有点知道脸红;以前害怕痛苦,现在觉得苦有功德;以前对未来有很多担忧,现在活得比较自在;以前在天上飘飘然,现在在地上慢慢走;以前害怕失败,现在脸皮变厚……总而言之吧,现在的我是以前的我,又不是以前的我。
关于自我改造的过程,最直接感恩的就是慈善部的同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大家对我既慈悲,又很不客气,我常常碰壁,碰着碰着就长大了。大家用真心呵护我的成长,对我包容却不纵容,我爱大家的不客气,我感到大家的爱护。从根本上说,师长是这一切的源泉,事实上,龙泉寺就是那所我梦想中的大学,这里在在处处都有师长不露痕迹的甚深用心。我们身在其中,不自觉间就能真心相见、悄然成长,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遍及全国的项目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与受助者,有师长的高远的智慧与悲愿,有众生真实的苦难与渴慕,所有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为什么做慈善?师父说:“源于众生苦,发起大悲心。”什么是苦?物资的匮乏是苦,心灵的贫瘠是苦,身体的病痛是苦,环境的恶劣是苦,自私的欲望、对立的嗔恨、麻木而无知更是苦。悲心为何?源自每人心中所共的佛性,它清明而圆满,良善又智慧,予苦难中人喜悦、安乐和清凉。
谁能了知通往快乐的路径,谁给予我们认识并改造自我的机会,是谁开发了我们心中的良善?唯有庆幸和感恩,在探索梦想与圆满自我的道路上遇见师长、遇见同行、遇见苦难、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愿敞开胸怀拥抱这一切,我期许自己不畏惧烦恼的荆棘,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