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启明书院,是2014年的冬天。对项目本身,没有太多感觉,因为送米送面送书送药送温暖,实在是太老套不过的慈善。不过,恰恰在当时我就决定了,一定要做。原因很简单:我身边的人,需要这样简单切实的行善机会。
我恐怕很难忘记,介绍启明书院项目给我的小伙伴——90后,独生女,分不清自己那点儿小生意的毛收入和净收入,总是将大部分进账都消费了,进货时再问爸妈要钱——她应该是非常想参加这个项目,以至于下了火车,饭也不吃,就在又黑又冷的夜里专门跑到我家,拄着下巴,坐在写字台旁给我讲解,她的脸庞……下巴、鼻尖、额头、眼睛……随着视频的播放闪闪发亮。我一直看着她。她的欢喜简单、纯粹而且巨大,让我觉得即使只为了她一个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值得的。
大半年的忙碌和期待,机会终于来了。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街道,主动找到了我。9月21日第一次见面;25日书记亲自陪同参访街道,并决定去基金会总部学习参访;10月13日—15日,来自街道、高校和企业的一行17人,到条件艰苦的北京凤凰岭龙泉寺,完成了对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总部的参观访问;10月17日,与大连启明书院第一批志愿者见面互动,没有开会和领导讲话,只是组织了一次非常简单的公益活动:充当一个小时的协警,维护交通秩序;10月21日,以大连启明书院二十多位发起者为主力,组织重阳敬老活动,看望了我们曾一直以个人名义关怀着的近三十位老人。
9月21日到10月21日,短短30天,大家一起做了很多,也和更多的人相识相知。事情的细节,伙伴们已经撰文叙述。一定要说的是,对于书院这样的发展速度,自己心里十分敬畏。因为启明书院虽小,其实却是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结果和体现。
基金会的导师学诚大和尚说:菩萨,就是为人民服务;大菩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深度参与支持的人,乃至每位向我们点头致敬的路人,都是菩萨。慈善,是人人内心深处的渴求。没有这些菩萨,书院的小微善良,难以成办。
相比全国的其他几十所书院,大连书院的开办,可能算得上最轻松的一个,大多的事情几乎躺着就完成了。这并非归功于某个人的水平能力,这是团队的力量,而且更多的其实还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总部的这些老师们的力量。这些公益前辈们多是社会上的佼佼者,有传媒精英、文化名人、更不乏商界翘楚。正是这些既有世间智慧,有具出世慈悲的老师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倾力付出,才把二手衣物、助学、敬老、舍粥等我国传统的慈善项目,经营的既灵活亲民、接地气,又科学规范、专业化,融入了当下时代的特色,使人人都能得以参与,项目也就自然而然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得以如此顺畅的成办。
在这一切看得见的小小善举背后,有祖宗仁孝诚敬的文明积淀、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弘传,市民的广大参与……是人人心中善良的呼唤。
曾被路人问,我如何参与,你们如何盈利?答得干脆,欢迎参与,不盈利。恰恰是不盈利,让我心无旁骛,不计得失,全心付出;恰恰是纯粹反而让善良极具力量。
今年达沃斯的时候,和基金会的导师数面之缘,临别屡屡相问:和尚可还有事交代?答曰:没有、没有、没有。久久回味,我无言以对。和尚日夜精勤,一生努力,为众生的安乐甘做铺路石。不夸张的说,我还未出娘胎,12岁的和尚就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利益到我和更多人,而辞亲割爱,毁形守志,出家求道。我懵懂长大,吃喝享乐,二十几岁的和尚就一边完成研究生学业,一边承担起广化寺、中佛协的诸多重任,为的还是将来有一天能够利益到我和更多人。我大学毕业,为自己的小家小业,忙得不亦说乎,和尚却领众一砖一瓦,不眠不休,只是为了在离我再近一点儿的地方,有个清净的去处,免得我迷失在遥远的回归内心的路上。我欢喜雀跃的一次次踏上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并希望把身边的人都带回到那里去,和尚却仿佛早已明白我弱小如烛火的愿望,把仁爱慈善,把一个个慈善项目,把启明书院,送到了我的家乡,送到了我眼前。
如此慈悲恩德,恰似父母,和尚却连“要好好努力”这样的要求,也不曾对我有过分毫。唯有父母师长,唯有同行善友的付出才这样纯粹。这种纯粹,是慈悲的智慧,这种智慧,让善良的力道直抵人心。
启明书院,让我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去践行这种纯粹的慈善,培养和传递内心善的力量。
大连的启明,才短短一个月时间。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眼前的顺利,是晴天的灿烂阳光,滋长万物,未来的曲折,是雨天酣畅的甘霖,涤荡乾坤。无论什么天气,无论顺境逆境,坚持做好应该做的,守住自己纯粹善良的初心,那每一天,都是好天气。这是我们血脉中晴耕雨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