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师父如是开显内心世界,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状态、结构、系统性、完整性。
让我们找到所缘境,安住在当下。调整听闻的心态,把握做事动机,透析所观境 ,搞清路线图,契入觉悟之道。
师父开示(20090513):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今年是我们寺院的第六个安居,04年开始,04、05、06、07、08,今年09年。我们国家都是有五年规划,前面五年已经过去,现在是又一个安居的开始。
一. 因缘所生法,心门的钥匙 00:30-03:40
思考题:自己怎么样认识自己?如何有两个我的?
刚好,前两天我们参加了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安奉,这样子的法会,顺着这样的因缘,我们学法,佛法僧三宝,那我们要学的佛法的内容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几乎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要学得懂、学得清楚,能够了解、认识到位,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我们常常讲,我要认识我自己。那每一个人能不能认识自己呢?就是自己能不能认识自己,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呢?自己认识自己,那就变成有两个自己,就有两个我,我要认识我,我要认识自己,我想认识自己,那实际上面就是有问题。
那么,怎么样认识?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状态?认识的结果?认识的整个的结构?认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等等,这些都是唯识的内容。
二.认识无明危害,纠正状态等流
思考题:我们有哪些病?心里有何毛病?为何把握不了自己呢?如何真正认识自己?什么是无记法?为何不能缘更深广的境界呢?师父为何举草的喻?诵经的喻?举例说明“过去等流状态”。不正知不正念的状态?
我们常常是眼光短浅,眼光短浅呢,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只能看到局部的东西,只能看到片面的东西、表层的东西,我们看到不周全,我们看到不系统,所以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处在自我矛盾当中,常常都是自我矛盾当中。因为自我矛盾,所以呢,就会得了很多的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毛病,焦虑呀、彷徨啊、烦躁啊、对人的怀疑呀、猜忌呀、对别人的嗔恨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因为人的认识的偏差和局限性,最后导致自己的分崩离析。就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所以,我们只有学了佛法以后,学了唯识以后,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它就告诉我们认识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心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一个训练的体系。
就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样。一棵树,我们可能靠得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树干,或者看到的是树叶,或者看到的是树枝,他就不能看到整棵树的完整性。但是你如果处得很远,也可能你能够看到一棵树。但是我们认识不清,这棵是什么树?是松树啊?是柏树啊?是菩提树啊?就认识不清楚。那我们看到一棵树,还能够知道说,这棵是什么树?我们还要一定的植物的常识。就如我们庙里面长了很多花草树木,但实际上面我们都不认识,我们看到很多的花,我们就说这是鲜花,我们看到很多的草,我们就说这是杂草,我们看到很多树,我们就说这是树。实际上面是不同的,一棵树一棵树是不一样的,一棵草一棵草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有些草,吃下去人都会死的,有些草吃下去,对症的话,它能当药。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把它认为说反正都是草,就是认识不清楚。那认识不清楚,就会造成种种的冲突。这佛法他要求真实、真理嘛,就是真实,这种真实。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通过认识自心,来更清楚地认识外境;反过来说外境不敏感,那么我们内心都是模糊状态。
比如说,我们刚才念经,我们两边的念的时间,虽然是同时开始,但是结束的时间不一样,这边我们僧众念得比较快,那边俗众念得慢,差15分钟。但是呢,虽然说这个事情是负责的法师在负责,说大家6点45,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说,这个时间会差15分钟,至少大家没有想到了,或者说没有去想,那这个就是问题了。但是我们可能不会那么认为说,这个时间15分钟差了,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出家的法师会认为说,这个居士义工那么慢,那边义工居士可能会认为说,经刚念完了,我们又要来听课,可能互相埋怨,这肯定,我这个这么赶,这么着急。那我们没有去想,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一个原因?你如果知道说,这个时间不够用,我们念得比较慢,我们给这位法师建议,我们要早一点念,或者我们两个僧众俗众在一起,那他就不会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他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很多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因为大家无心造成的,无心造成的这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无记法,无记法实际上都是一种愚痴。反正你愚痴,我愚痴,大家都愚痴。都是非常可怕的,这个不是我们学佛法要所要得到的一个结果。
因为我们对事物不能很系统全面地认识,我们不能很深刻地来认识事物,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心力,就是内心没有力量去缘更多更广的境界,没有这种力量,力量不足。那为什么我们力量会不足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包袱非常沉重,就是烦恼重,业障重,所以内心就不灵活,内心对外境的辨别力、抉断力就缺乏,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大家都是能够感受得到。
学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心嘛,修心就是要修改修正我们自己的心态。心态好了,当然我们的行为也就好了,我们的心态有问题,我们的行为也就会有问题,这是相关的。因为我们的心是指导我们身语造作。那么,心态是我们的一个状态,内心的一个状态,内心的状态,尤其是此时此刻当下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比如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有没有认识清楚呢?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是专注啊?还是散乱啊?还是在思维啊?但是我们更多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过去状态的等流。
“过去状态的等流”,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听到这个人的名字,你就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就不想看,就不想听,它为什么呢?它就是等流了,他觉得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那现在呢,今天我不要看,我不要听,免得他再来伤害自己,他就等流了。那也有可能这个时候刚好他要来帮助你呢?可能你现在有困难了,他来开导你,你有需要,他给你送东西。那反过来说,你认为说这个人对我好,他过去帮助我,有困难的时候资助我,烦恼的时候安慰我,他现在恰恰跟过去、跟前几天不一样,此时此刻的对方不是前几天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刚好是相反,他可能来的时候,跟你谈一些非法非理的事情,可能说大家一起放逸,一起做什么等等。但是我们常常就不会去认识我们当下的状态和对方当下的状态,我们就很容易以我们过去的一个心态,来对待眼前的人和事的这种状态。这些都是不正知、都是不正念,都是很大的问题,都是造成我们生活当中的迷茫,以及工作上面的混乱和我们判断方面错误偏差的原因。
三.正住所缘境,觉悟依存性 01A17:22-25:00
思考题:什么是所缘境?无常?内涵?常执的状态?如何认识人生的有限无限?
所以,我们佛法非常注重所缘的境,所谓所缘境是用我们的心,当下去缘外在这个境界,眼前的这个境界,比如我们吃饭一样,那这一碗饭端到我们面前,我们吃下去肚子才会饱,才能够解除饥饿。那如果我们老想说,昨天晚上自己吃得多好,自己吃得很多很多,美味佳肴。但是呢,这个所缘境已经过去了,这个是昨天的,那么今天你依然会饥饿,你想,它不能代表现在的状态,那我们很容易把客观外在的这些事物当成昨天、前天,甚至去年、前几年的这样子一个结论。
那我们学唯识、学佛法的目的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怎么样子能够把握好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对这些状态非常清楚地去认识,了了分明。
比如说,无常,大家都知道,这是佛教的本意,无常无我,大家都知道。但是呢,我们一谈到生死,一谈到生灭,一谈到悲欢离合,一谈到事物的变化,那我们常常就会忘记无常。他认为说,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状态,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就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有饭吃、时间到了就能够有课上,时间到了就会有什么,时间到了就会有什么,时间到了应该是怎么样,时间到了应该怎么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实际上面我们内心是一种常执,比如说我们一个教室,坐五十个人,忽然间七十个人、八十个人,哎,这里面怎么这么多人,那有时候我们一个教室里人来少,那你起烦恼,唉,怎么今天人这么少?对不对?就是说我们常常内心当中自己有一个概念和标准,认为说外在的境界应该应该是怎么样子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那就是不对的,那这就是一种常执了,外在的事物的存在,怎么能够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教里面的无常什么意思呢?众缘和合。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一百人、两百来人听法,一场法会,它众缘和合。众缘和合它本身就是无常,法会完了,法听完了,下课了,大家各自回寮房,山下的下山。那么无常不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无常,一个小时完了就无常,那这个无常有什么意思?那这个佛如果悟道这么简单,那怎么叫做佛呢?它无常要认识到事物互相依存性的重要。你如果认识不到说一切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那么你说人会死,那谁不知道人会死,所有人都是会死。因为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觉悟,既然是一切事物是互相依存,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缘,众缘和合,哪些缘和合会产生什么果?或者说这个果是由哪些缘和合而成?
比如,我们要成佛——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要有大愿力!对不对?最后才能成佛。那我们这些人要很好地相处、共事,来完成一个任务,要众缘和合,缺一个缘不行,那这个就是说要众缘和合,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子的观念和意识,现在是哪一个缘不和合了,那么都要注意去纠正,就不会造成说,只要我自己做好了就可以,别人好不好跟我没关系,或者说别人做不好更好,可以看笑话,对不对?甚至幸灾乐祸,那这个心态都很成问题,他就不是一个众缘和合的一个心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无常的内涵,没有认识到说人生的有限,既是无限又是有限。
四.调整听闻状态,把握做事动机 01A25:00-33:00
思考题:“器垢”的状态?修行的重要过程?乐说欲?如何集资粮?
那我们听法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要强调闻法的意乐、求法的动机,就是我们人的心态,这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如果我们心态有问题,那我们听的一切都会成问题。因为首先我们已经这个心态是有问题了,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有问题,那你不管听什么它都会有问题,就如我们常常讲——“器垢”,这个器里边本身就有污垢,你什么东西放进去,它都是会染污。
你戴了一个有色的眼镜,看到一切的事物都会变色,都会有颜色的。
那我们要解决闻法动机的一个真实和清净,并且要让它长期持续坚持下去,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的过程,我们通过外在这个法会的力量、我们团体的力量、道场加持力的力量,来调整、矫正我们闻法的动机,我们动机的偏差、缺失,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如此强大外在的道场的加持力,或者说约束力、或者说这种行动力,所有人,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那么这种行动力、这种共业是很强的,也是这种很强的动力强迫了自己、促使了自己,让自己接受、让自己慢慢来调整这种动机和意乐。那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这么强大的外在的一种共业的动力都不能改变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状态就会有问题了,所以无论是我们初学的也好,久学的也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特别地重要。
为什么会这么讲呢?除了我刚才讲,因为本身我们有一种执着,有一种妄想,一种分别,比如说我们喜欢听什么经?喜欢听什么论?我们喜欢听哪一个法师讲?我们喜欢哪一种表达的方式?等等,有时候它会成为一种习惯,那更多的情况下,学习佛法比较久的人,他没有耐心听别人讲、甚至他没有耐心去学习经论,常常更会容易说,好象我们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的法要讲给别人听,就是慢慢慢慢乐说欲很强,这个乐说欲很强,实际上面都是我们内在的烦恼在作祟,是我们内在烦恼的一种表现。
那么,闻法、讲法,它必须是一种机缘成熟,我们才有办法讲、才有办法听,所以因缘不成熟,一个讲也讲不出来,一个讲了,你也不信,一个你听也听不进去,它都是有因缘,绝非偶然。所以我们学这个佛法,这种意乐的一种把握,动机的一种调整和持续,都是要常常去提策的。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呢?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呢?那肯定我们要学佛,我们要集资粮,才会来这里,才会坐在这里。那我们坐在这里,住在庙里边,我们能不能集到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去集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得到资粮呢?那我们没有得到资粮不等于说我们这个道场没有资粮,而是因为说你没有去集资粮。但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自己没有去集资粮,所以这个外在没有资粮,就变成这样子的一种因果关系,像这些的思惟都是混乱的,都是成问题的,都是忘记了说,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我们为什么大家要在一起?就忘记了这种根本的初发心,这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就没有救。但往往有时候,我们还察觉不到,察觉不到说我们会有问题,恰恰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们比别人学得要好,我们懂得比别人要多,别人学的东西我们都懂,别人做过的东西,承担的这些事项的工作,过去都做过,并且做得比别人还好,这些都是我们心态上面很大很大的问题。
五.透析所观境,病患药来除 01A33:00-01B09:25
思考题:修行根本上讲分哪两种?心相是什么?如何对症下药?行持力量的产生?我们在哪个层次上?为何说解门开不了?违缘生起的状态?如何达到解行相应?师父为什么说修行斗烦恼都是很遥远的呢?
我们到庙里边来修行,修行的话,从根本上面来讲就是两种:一种是依相修、一种是无相修。无相修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依真如修,依佛性修,就像禅宗,它一切相都扫除;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依相修,我们学的唯识就是要了解和辨析所观境、所缘境的状态、形相。
那么让这个境相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我们当下的心相都能够看得住、把握得住。那么心相是什么呢?刚才我谈到了,说我们内心的状态。那么内心的状态,如果我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就会成为一个概念,它就成了百法,它就成了百法的定义。
那这些定义,这些概念,就是对于我们内心状态的、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就是给它界定,无明什么定义?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嗔心是一种什么状态?我慢是一种什么状态?怀疑是一种什么状态?嫉妒是什么状态?懈怠?它是给你界定的清清楚楚,而这种状态是什么烦恼?这种状态是什么善法?因为只有对这些状态看清楚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我们对这些状态了解不清楚的时候,那我们这个修行就没办法下药,没办法对治它,对治不了,不同烦恼内心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那只有对我们此时此刻,内心这种状态的认识非常清楚之后,以及我们对治的方法能够掌握之后,然后我们还要培养内心的这种力量去对治它。那我们内心的这种力量,就是行持的力量。
所以我们听课也好,看经也好,实际上面我们都是在第二个字,都是在“解”字,信解行证。你只有正对治的时候,才是“行”字。“解”字,就包括听、包括看,因为它六根可以互用。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你没有苏醒,只能靠耳朵听。佛陀在世的时候,只能靠耳朵听,所以闻慧。现在眼睛看的也包括进去了。
那我们闻了以后,要去思维,那么闻了的前提,要信,“信”我们才有办法“解”呢,也就是你相信去“解”,和你怀疑去“解”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你不信解和信解,你同样一个事情,会有两个结果,就比如说,你两个人,那我就不相信你,那你说的话肯定不会听,那反过来说,我如果非常相信你,那你说什么话,他都会听,那听,你才有办法解,解你才有办法行呢,对佛菩萨的经论也是一样,首先你要相信他,相信他说的这是正确的,就是能够引导我们究竟离苦得乐,能够出轮回,能够转凡成圣。
那这点如果我们不能相信的话,或者说我们信不起来的话,那我们就没办法解,解不了,也就是我们首先对前提是不是真正确定?确定说所有的佛菩萨说过的话、经论都是真实的,也就是我们如果这种信心生不起来的时候,我们解不了,首先你这个信解,这个解门就开不了。
我刚才谈到,就如我们两个同学一样,你两个同学有违缘,那你肯定他说话都不会听啦,别人跟你说正确的话,你也会反面去理解,这肯定是这样子的,它相反的。别人为你好,今天这个身体不好,要注意休息啊,多喝水啊等等,你都会觉得这个别人,在嘲笑自己,你都会那么去理解,这个绝对的,这是对别人的不相信。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辨析自己的心相和别人的心相,然后才会达到解跟行相应。这个解不仅仅说,佛经上面的语言文字我能够了解,或者说这个某个法师讲的话,我能够理解,它要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他佛讲这个话,他是有目的的,论师造这个论他是有目的的,我们某个法师为我们开示也是有目的的,他不是随便乱说的,所以说他是有用意的。
那我们能不能理解到这位法师讲话里边的意思,这是关键的。那话是其次的,是语言文字,就犹如我们这堆材料一样,木头和砖头,对不对?这个地板、木板、桌子、椅子、钢筋、水泥构成这一个讲堂,一座房子。那房子的目的我们要住人,我们要念经、要上殿、要听法、要上课,这是我们要给人家种善根,要给人家积福啦,它是三宝的体现,这是我们要做道场的一个主要的目的。而不是说,我们仅仅把这些材料堆成一堆,也就是我们把这样材料堆成一堆是有它的用意的。反过来说,我们把这些人聚成一堆也是有用意的,我们说一通话也是有用意的,我们做一场开示也是有用意的,我们听一堂课也是有用意的,就是动机。
讲法的人他有讲法的动机和意乐,那我们闻法的人,我们有没有闻法的动机和意乐?这些都是需要要求的,都是需要检验的,检验我们有没有偏差?有没有过失?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来检验?我们能不能检验得到?如果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主动去调整?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调整过来?这些都是需要去修行的。而不是那么简单说,啊我知道说好像我有病,要吃药,这么简单。这些都是一种理论状态,此时此刻,你有病的时候,你必须要真正抓到药,你真正要把它吃下去,吃下去的话你真正病能好,它这个才有用;否则的话,跟我们这种生病的治疗都是很遥远的,跟我们修行斗烦恼都是很遥远的。
六.剖析内心世界,修整错误心相 01B09:25-23:00
思考题:如何验证内心状态的正确有力?痛苦快乐的差别法?生命的本体是什么?什么是修行?生命的转弯处?为什么心里想的跟说出来的不一样呢?学久的人,文化高的人,学佛有何问题?善根如何体现?
大家这个来到山上,出家也好,当义工也好,目的呢?——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但是因缘各个不同,对不对?也有早来的,也有刚来的,有来一两年,有来三四年,有来五六年,长短也不一,那么因缘各各不同,目的相同,对不对?那我们能不能观察到这因缘的各各不同?就是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本体,那么哲学就谈现象和本体,我们佛教谈缘起性空,当然缘起性空不能用现象和本体来谈,但是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名词,它都是无常的,刚来的也无常,久来的也是无常,它从无常来讲都无常,它从现象上面就有区别,是有差别的。我们有南方来的,也有北方来的,有城市来的,也有农村来的;也有学校里的,也有社会来的,都有,各各都不同。也有看博客上来的,也有来旅游住在这里的,都有。也有从家里跑出来的,千万种因缘。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因缘?那我们能不能认识清楚?能不能把握?对不对?也有到庙里面辩论住在这里,都有。找茬来的也有。那都是因缘。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些因缘、现象的差异性?
那首先,我们有没有这种力量来认识?《中观论》里讲“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也就是你如果不能见因缘法,那你要见佛,要见苦集灭道那不可能的。你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苦,他苦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快乐,他快乐也是有原因的。它这个就是因缘。反过来说,你只要把握了快乐的因缘,你才能得到快乐,你只有去除了痛苦的因缘,你才能够断苦,这是肯定的。那么苦乐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是内心世界的状态,那我们外在的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那么这现实世界的状态,反过来说,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状态都不能了解,我们对内心世界的状态我们就更加难以了解,那么也就是要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这种状态认识的清明,来验证我们自己内心状态的正确和有力。
那为什么痛苦呢?它就是杂染。为什么快乐呢?它是清净。这染污法和清净法。痛苦,它是世间法;快乐,它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它两个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法,但是不一样。
那么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体都是心念。就是一念又一念,持续,都是念头。念头的转变,我们生命的状态才能够转变。那么念呢?有善、恶、无记。那么修行就是纠正、把握我们自己的念头,把握我们自己的念头,纠正我们自己的念头,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命。反过来说,你念头改变了,那么你生命也就改变了;你念头没有改变,那么你生命也就不能转弯,你生命的状态也就是会依然故我,甚至我们生命的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迷茫,会越来越困惑。就是对我们心念的生跟灭,不了解。
心念是什么?——就是心所,要生起一个心所,也不是偶然的。比如说惭愧,它要生惭愧,不是说这种惭愧就惭愧,你说无惭、无愧、就无惭无愧,他也是有因缘的。你说无贪、无嗔、无痴,他也是有因缘的。不是说我们内心实际上面没有那种状态,那你说现在我内心就有这种状态,那仅仅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心态不了解而已,那不是我们真正的心里面的想法,不是真正我们自己的念头。所以,这样就导致说,我们很多人要说的话,和我们自己心里面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可能是世间的语言,但是他实际上面要表达的是一种佛法的内涵;反过来说,有时候我们听起来是佛法的名相,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世间法,世间人的心态。
所以,外在用什么语言是其次的问题,我们人的心态才是关键的问题。
“佛”——我们当时把他翻译成“佛”就是佛,如果翻译成“人”,那他可能“人”也是变成佛,他是一个名相,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名相,听了这个名以后,“佛”这个名号以后,我们内心里面会生起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就很关键了。我们听了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我们听到这个菩萨圣号之后,我们内心里面会起什么状态?这个就是关键的部分;反过来说,我们怎么样来生起这种状态?那么恰恰,我们好多没有文化的人,或者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或者说初学佛的人,他对这个佛、菩萨,特别特别的有这方面的感受。我们学久的人,反而这种感受越来越弱,最后甚至慢慢慢慢感受就没有了。这个也就是说明我们学的比较久的人,我们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就是偏于理论,偏于概念,偏于名言。就是同我们这个佛法真正的内涵已经不切合实际了。
语言文字仅仅是过程,这个事物,这种境界,这种状态的叙述;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是不相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那么你叫一个不学佛的人,或者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他不信佛的人,他听不懂,也不会听,他听完以后,可能自己也就会觉得自己在受罪,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佛的人,我们有善根的人,有福德因缘的人,那就不一样,他这个希求心就强,他不听就要难受。他天天要看,天天要听。所以这个就是人生命的不同,善根的不同,福报的不同。
这个法,我们很多人认为说,不要去管那么多事,我自己好好闻法,我自己受用。这个法,佛陀说的法,怎么只能我们自己一个人受用呢?你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这个法,这个东西我受用,那个东西你受用。我的法,你的法,他的法都不一样,那这还得了?那就跟我们这个电子计算机、电脑一样,对不对?你这个386、486、586,你只要486肯定一样,你只要586也是一样的,不可能不一样的事情,你如果不一样你这个肯定是成问题了,你绝对是成问题了。
那有时候你觉得,我这个心得不能分享给别人,怕别人知道,对不对?我这个材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听哪个法师一个教授,不能让人家知道,是不是?我有一个法门,这个非常高,别人都不知道。法,要自受用,他受用,才是法。这释迦牟尼佛说法从来没有说是给一个人听的,没那回事。佛说法,是大家都能够受用的,是能够普应群机。就是你大根大器的人,你听了以后大彻大悟,你小根小器的人,他听了以后也是能够得益。也就是只要法,他绝对是自受用,他受用,大家都能受用。不可能说这个法,只有你听了受用,别人听了就不受用。那肯定不对,这个法肯定就不对。
七.听闻基础入止观,搞清路线是捷径 01B23:00-34:00
思考题:止观分别是什么?听闻的目的?如何止观修法?为什么天天要做功课?如何正确领会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师父讲开车去北京站的喻说明什么?如何搞清修行线路图?师父如何破斥我们修行的错误状态的?师父为何说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选择佛法呢?如何是正确修学佛法呢?师父为什么说“听法师在讲什么这个是已经是第二层的功夫”?
那我要说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这个佛法的一个理解,那么佛法的理解以及我们对佛法的体会。究竟我们怎么来理解?怎么来认识?这个需要智慧,智慧就要靠止、靠观。该止则止,该观则观。那实际上面,我们整个听闻的状态都是一种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而已。也就是我们所有的听闻,他都是为我们的止跟观做基础。止观定慧,那观,观什么?观心相。止是什么?也是我们的心相。
止也好,观也好,实际上面都是表达我们的一个心相,止就是我们静止的一个心相,观就是我们一个动态的一个心相,其实也还是谈我们的心相,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我们把妄想烦恼止息了,我们的心相,我们对外境这种方便,烦恼妄想止息的时候,提起念力,提起心力,来观察观照万物,观照万法,这样子的一种内心状态,这样一种心相,是跟你实际烦恼以前的那种心境是不同的,也就是你散乱的时候的内心世界,和你寂静的时候,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常常也会去调身、调心,调息,那些都是一些方法,都是非常容易,都是非常容易训练的,那书里面都是有。但是,你要把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心相讲的清清楚楚,这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这个法是非常多的,人的心相是非常密集,非常复杂的。所以,在佛法里边,告诉我们熏习成种,所以,为什么天天要做功课?就不断在熏习啊,天天熏习,天天听,天天看,然后就成了种子,因为天天熏习的关系,所以你很多杂念就去掉了,因为你天天熏习的关系,这个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会越来越明朗,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越来越显得它的重要性。
那我们常常讲“一门深入”就可以,学那么多干什么?学一本经就可以,学一本论,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呢?那这个就存在着,究竟我要一门深入?还是要广学多闻?对不对?
那么一门深入,广学多闻,表面看起来好象矛盾,实际上面不矛盾,一门深入不是就得少为足,对不对?那么广学多闻不是说你杂乱无章的乱看,对不对?比如说,我们一门深入,一部经一部论,那佛为什么讲那么多呢?他为什么要三藏十二部呢?那就是三藏十二部是有它的用意啦,对不对?那不然为什么要三藏十二部,不象基督教是一个圣经可以,伊斯兰教古兰经就可以,那么佛经为什么那么多,对不对?但是不等于说你三藏十二部你全部要研究完,但它又有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门,八万四千条路,就如我们一个北京城一样,我们一个中国一样,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边有几千座楼房,每一个楼房里面都有门,八万四千个门,八万四千条路,那么你要弄清楚,走这条路是通哪里,那条路是通哪里,这个门是通到哪里,那个门是通到哪里,它的门,门跟门是相通的,路跟路也是相通的,对不对?但是你这个走路的时候,你不能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那你肯定走不到,对吧?像我们龙泉寺,我们要开车开到北京站,那么你认哪条路,你就朝自己认好的这条路开,你不要你开一半,你再换一条路,再换一条路,那你这个你只有越走越远,是吧?
那你认准、认稳了,它你就开了,就照这么开了。
你不能说接下来又广学多闻,那你就麻烦,你一下换这条路,一下换那条路,最后你最慢,绝对你最慢,这是肯定的。
但是,你事先要把这个路搞清楚,所以这个修行也是一样啊,一定要把这个路途搞清楚,把那个地图搞清楚,就这个路线搞清楚,那反过来说,你广学多闻,最后你一门深入才不会矛盾,但是原因是我们刚刚开始啊,我们一广学多闻,一下我们就乱了,就自己坐不住。那你怎么办呢?
必须要听有经验的法师指导,这是绝对的,绝对的一个真理。明白?
师父破斥错误修行:你刚刚开始你乱看,最后你看了两年三年以后你任何兴趣没有,所以你看书也好修行也好,至少你要保持你这种兴趣。兴趣没有,你就完了,就是你没有希求心,你东翻西翻,最后这本经我看过,那本论也读过,全读过,没什么意思,都懂,那都不行,没有次第,那就乱读,你基础功不扎实。
哪一年,哪一年应该学什么?绝对是有次第,按部就班。我们居士也好,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都是如此。很多学法学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遵守次第,就以为说这个道理自己懂了,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就如你看一个电视、电脑的说明书一样,这电视、电脑你会使用,不是那么容易。拿来二十斤钢铁给你,看你能不能造出一台电脑?这不可能的事情,那复杂地很,那你看说明书,人家造好的,你说这容易,你自己去造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人家专家他就能把它造出来,汽车,飞机他都能造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我们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只有随着我们的习性走,修学佛法恰恰是逆着我们的习性走,才能有办法来对治我们的习性,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个《百法》第一句: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佛教的根本的教义,苦空无常无我,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谈这些,你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最后才能够证到涅槃。
我们听经、听论、听法师开示,不在于说这个法师在讲什么,听法师在讲什么这个是已经是第二层的功夫,就要听这个法师他是怎么来理解这个经论的?你要把它听出来,他是怎么理解的?他是怎么讲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讲?
你要能够听得出来,而不是听他表面的意思,那听表面的意思,那不怎么难,那我肯定听得懂,但是这个法师他为什么要这么讲呢?那大家理解起来就千差万别了,那你能不能把握得准确,不偏差,能不能把握这种意趣?佛说法也有意趣,法师说法也是有意趣。
这种意趣掌握的时候,那今后我们自己去讲法,才会有一种意趣的。否则的话,如果我们讲法、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么我们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听也好,讲也好,都要很好的、很善巧的用我们自己心来听,我们自己的用心来讲。
那我们讲的也好,听的也好,讲跟闻相应,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受用。
那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