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喉间干痒,再次濒临失声,赶紧起身,泡了一壶白茶,这茶为茶仆先生亲手所制,几杯下去,闭上眼,山野间清风徐来,花香满溢,喉间舌底回甘绵绵不绝,嗓子登时舒爽了很多。
精进共修三天,手机上交,人间失联,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报才换来山上片刻的清凉。昨夜,清皎的月光中,千人传灯,法师从佛陀那里请得光明智慧的火种,在佛弟子手中一一传递,千年银杏树飒飒作响,时时地转达着山风的旨意,弟子们小心护持手中的智慧之灯,这来自2500多年前的火种传到每个人手中着实花了不少时光,这光明之灯将把心的无明点亮,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晨钟暮鼓,板罄交织,定课、过堂、持戒、出坡;止语、守心、觅罪、忏摩;诵经、持咒、施食、超度;礼拜、行住、威仪、坐卧;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在三宝的摄受之中,从未有过的法喜时时充满,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山上方三日,世间已千年。为了这三天,我已经修了一千年,再次想起被误读了那么久的仓央嘉措,再次深信他的诗歌不是写给爱情,而是写给信仰,爱信仰的浓烈远比爱情人来得炽烈悠远,良师难觅,有幸触摸佛陀的指尖、礼拜释尊的证悟,唱诵如来的真言绝不是偶然的,数个阿僧祇劫前,或许菩提树下,也曾千二百五十人聚,也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这次学修蒙山施食法会给我的触动最深,屏息凝神,大声唱诵,施食真言、地藏真言、甘露真言、拔苦真言,身上凉风阵阵,六众群灵悉皆应供、礼拜、皈依、离苦得乐,悲心升起,众生无边誓愿度,愿心更加坚定,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蒙山超度需要耗费很大的心力体力,超度完回去,嗓子短暂失声,但想着六众群灵,饱食甘露,欢喜皈依,得到超拔,转生极乐,心里的法喜如海浪翻涌,师父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就是无我利他,这就是不住相布施,金刚经里说:“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前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互为解释,“实无所行”是指“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布施”,帮助别人度化别人,别人不知道,因此“实无所行”,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所以佛说于燃灯佛所无法可得,因为没有“求点赞”之心,所以涅槃之乐才是寂静的,不是世俗的“求肯定”的兴奋之乐。
三天共修,早上三点半起床,晚上十点止息,但真的止息至少零点以后了,因为农家院的夜格外寂静,犬吠不绝于耳,鸡鸣就在半夜,这对于体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法师第一天就开示了两点:止语、收心,并且授了八关斋戒,通过持戒来定心,保持心不散乱,精力消耗就小,就不会感到累,三天下来,深深体会法师的悲心,听话地止语、收心、持戒,学修时一个瞌睡也没打,有天只睡了一个小时,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再次印证了把心安住,是多么重要,相信了祖师大德夜不倒单是真实不虚的,由戒入定,因定生慧,折服于法师安排课程次第的慈悲,为了这次共修,课程内容先后改了六次。
这次共修,通过了知师父功德,从前那位佛法精深的大德高僧从高山仰止,一下到了眼前,到了身边,从前看师父只觉得法相庄严,但如同佛陀,只可礼拜,不能亲近。现在看师父就像一个家庭的长者,像父亲,是值得钦敬又可以亲昵甚至撒娇的亲人,苦苦寻觅的善知识不在灵山,就在眼前,这样的发现,让我更加不愿意离开,张望有一幅著名的摄影作品:《红尘》,前景是几位僧人的背影,远处是香雾掩映的街市灯火,灵隐寺的塔尖若有若无,凌晨,走在凤凰岭的山路上,望着山下迷蒙的灯火,跟那幅照片的情景何其相似,课间,再次远眺山下,自问己心,万丈红尘,无一丝可恋,这山上的清修甘之如饴,喧嚣的红尘是他们的,真想就此出离,继续这难得的寂静欢喜。无奈三天的光阴转瞬即逝,或许是我的资粮还不够,我愿意再修数亿阿僧祇劫,只为有一天福报修满,成为师父座下的弟子,生生世世依止师父修行,成为他弘宣佛法的手脚,成为他的弘法利生事业中的一员。
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过隙白驹,远望红尘不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