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校条件还可以啊,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啊。”

每次开馆和回访,都有志愿者向我发出类似的疑问。是的,这也是一年前我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加幸福乡村图书馆开馆时的感受。没有弱不禁风濒临坍塌的茅草校舍,也没有破烂不堪的桌椅,印象似乎出现了偏差。事实上,在被过分渲染的悲凉和过度消费的苦情之外,大多数的乡村学校的条件其实都是如此。就像京沪的现代化程度与基础设施超过了世界95%以上的大城市,这个国家仍然输不出半点价值观。那些看似不至满目苍夷的乡村学校,依然难以摆脱信息闭塞与资源匮乏。GDP高铁般狂飙突进,我们的教育却仍像绿皮火车,而乡村学校,还滞留在蒸汽机车时代。

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免费午餐”,都是来自于物质层面的捐助。新的教学楼,新的篮球场,操作与实施相对容易。中国的乡村公益,更多是停留在捐款捐物的层面。但是,现在整个社会最缺乏的是对青少年成长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幸福乡村图书馆”所做的,正是这样的软公益。不止是图书馆,推广的是阅读文化。

世界那么大,书里去看看

周末,作为阅读推广员,在河北怀来县存瑞中心校和鸡鸣驿小学的幸福乡村图书馆新馆落成后,为四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阅读课,讲的是《我们的世界》。“世界古老又年轻,宽广又辽阔,你看见的,听见的,闻见的一切,世界就是这一切。”讲到贝壳时,班里40多名孩子只有一个在海边触摸过真正的贝壳,其他的孩子只在书中见过或读到过。想起多年前我那不知抽水马桶如何使的同学的窘迫,不知国际象棋为何物的同事的尴尬。没错,他们都来自乡村。

在问道孩子们最喜欢读的书,一个孩子告诉我,她最喜欢《夏洛的网》。我告诉她,10多年前,我买的第一张VCD就是根据《夏洛的网》作者E.B.怀特写的故事改编的《精灵鼠小弟》。“我讨厌有些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将我对自由的信念视为幼稚。如果认为人应该自由的生活是孩子气,那么我很高兴停止发育,随便世界上其他的人如何成长。”E.B.怀特的文字在我成长中也曾给我勇气和信念。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乡村的少年同样饱有好奇,他们缺的是更多像《夏洛的网》一样的好书。

图书年产量,中国早已雄居世界第一,平均阅读数量却始终徘徊在低估,空洞的文字粗糙的内容从小灼伤了孩子阅读的热情。乡村的学校,除了教辅类读物,鲜有课外书,艰涩乏味的内容,堵死了孩子为数不多向世界探寻的通道。幸福乡村图书馆所有图书的采购都是经过阅读专家精心的筛选和推荐,很多志愿者都慨叹少年时未曾遇到如此好的读物。幸福乡村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远在深山,遥看彼岸。

从0到1,从1到10

从0到1,把想法落地,路程之遥远,不短于北京到每一座幸福乡村图书馆的距离。很遗憾,没有经历幸福乡村图书馆第一馆的落成,但我有幸见证了从第二馆开始一路的发展。截至上周末,河北怀来县鸡鸣驿小学馆开馆,幸福乡村图书馆已经在10所中小学落地生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或许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一路走来的艰辛。

此次担任阅读推广员,为孩子们上阅读课。课前的准备让我如履薄冰,试图找到最好的方式突破交流的藩篱,让孩子更好的接纳我,从故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一堂一小时的课后,颇感疲惫。想到父亲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一堂同样的内容的课要讲7、8遍,一讲就是一辈子。为了让学生接纳枯燥的概念,他不断更细案例,让课程以最鲜活的形式呈现。自己上过课后,才更觉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我不是在教孩子,我是在感受。

每一次开馆、回访,总有新的志愿者加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有所专,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自己的盲区,总有新的收获。此次和我搭课志愿者李佳,以法律工作者严谨的逻辑思考问题,极具活力的调动教学气氛和掌控课堂的能力,都对我深有启发。

总有一些地方,会让你频频回望,也总有一些少年,会让你看到自己。从旁观到行动,从号召到组织,作为一个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幸福乡村图书馆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个人的成长。

从无到有,从1到10,幸福乡村图书馆的发展绝非简单的横向复制,从建馆到回访,从借阅跟踪到定期开展阅读课,它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它远远不够完美,但它从未倦怠过脚步。

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写过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米格尔街》,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年轻人成长的经历。在那条混乱颓败的街上,他出生长大,被生活教育和洗涤,感受了上进的人格,也看到了垮塌的灵魂。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内心不再属于那里,而是期待更广阔多彩的世界,于是毅然离开了米格尔街。

在一个所有青少年从小接受学校整齐划一安排的国家,独特的价值观很少得到认同。在一个垂直分工被破坏,阶层裂痕不断加深的社会,很多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青年经历着种种苦闷和挫折,内心洋溢着冲突,甚至无法融入周遭的一切。与乡村的孩子们相比,城市的少年更乐观的地方在于,因为教育,他们会比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更快与社会接轨,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怎样定位,而不是被社会抛弃。

我接触过的大部分乡村孩子都告诉我喜欢看童话。人类历史的编年上,要寻找童话里诗一般的公平无疑是徒劳的。阅读不是逃避生活的手段,而是克服生活失调的良剂。

我聆听过贵州黔东南凯里报效小学孩子们美妙的合唱,也领略过河北崇礼场地小学的孩子出色的篮球智商,这次又见识了河北怀来存瑞中心校的孩子用最便捷的方法完成了手工。如果你亲眼所见,同样会为他们击节叫好。他们属于循规蹈矩之外的天地,在各自学校,他们可能是一小撮,但在整个中国,他们是不可限量的一大群。他们不乏天资,缺少的只是机会。

我不喜欢类似八零后九零后这样粗暴的划分,有为青年总会有勇气和魄力从代际的牢笼与时代的群氓中突围。我也相信,给予足够的条件,那些远山的少年,也会从乡村少年和城镇少年这种天然的区分阻隔中脱颖而出。也希望更多的乡村少年,在长大成人以后,回望童年,能在毕业照面孔以外的特征中辨认出自己。

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一定能丰富人生。有什么样的中国乡村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