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仁爱慈善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进行“年终送温暖”活动访贫调研,我所在的第四组走访的第一户,是向导李大爷的母亲家。老奶奶今年88岁,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前几年去世,大儿子李大爷今年将近70岁,家在本村,宽厚孝顺;三儿子和小女儿住得很远;二儿子年轻时受到刺激产生精神障碍。老母亲最挂念的是这二子,与他住在老家院子里,儿子在母亲的看护下,将院子整理得干干净净,农活做的一丝不苟,并给母亲做饭,但是精神上的波动随时发生,母亲和大哥始终将他当作一个孩子。

我们到时才上午九点多种,冬日的阳光很暖,照在墙皮剥落,斑斓破旧的老房子上,小小的木门和窗棱里,仍然是黑通通的。老奶奶才洗过脸,穿着一身暗色的衣服,带着黑色帽子,黑色口罩,她听见院子里的声音,迎着光,掀开门帘望着我们,说:你们来了好!我孙女又来探我了!(涞水话“探”是看望的意思)她仍记得一周前,我曾与仁爱的另两位志愿者来过,就称我是她的孙女。

老奶奶是河北板桥人,十几岁嫁到涞水来,几乎没有再出去过。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她经历过许许多多苦难:土匪、反日、内战、自然灾害、文革……奶奶说,年轻时没少受罪,现在生活好了,老了!
奶奶的老伴四年前去世了,平日除了家人外,极少有人往来。奶奶性格很开朗,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了。七十年年没有离开家,她把家里的日子怎么过,过得明白了。

大儿子是村里的干部,也曾做生意赚钱,毫无怨言地挑起孝养二老的重担。大儿媳妇是个爽快利索的人,几十年来没有跟婆婆红过一次脸。两人只有一个女儿,今年三十多岁,已经有了孩子。这孙女既随了父亲的孝顺,又随了妈妈的主见,虽然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却下了决心不再念书了,要尽早工作分担父母的辛苦。孙女出嫁之后,最喜欢在回娘家时先到奶奶这里问候,奶奶劝她做个女孩重要温和老实一点儿,孙女嘴上答应着,性格却总有些坚强。她说:我还要给爸爸立门户呀!
孙女谈恋爱时,也特别尊重奶奶的意见,第一个奶奶说,不太爱说话,感觉性格不随和,最后没谈成。第二个奶奶很满意,孙女得意的说:我不是为了找对象,也是给奶奶找个孙子呀!大儿媳妇生病后,孙女特别着急,给自己的先生打电话说:我妈生病了,你快来接吧。她辞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这“孙子”偷偷向奶奶诉苦:怎么能说是“我妈”呢?这不是我们的妈吗?奶奶一生的智慧,稍稍将他开解一下,小两口的关系就更融洽了。大儿子和儿媳妇几十年没闹过别扭,也有奶奶的功劳吧。

“孙子”孙女对奶奶的事很上心,知道奶奶不喜欢大电视机,特意买了一个仿照过去小盒子电视机的样式,声音大的彩电给奶奶。对父母亲,两人当然也上心,奶奶说: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孩子们自然学着,这也是他们应得的。对远在外面, 很少来探望的三儿子和女儿,奶奶不埋怨,忍不住将他们与大儿子的家庭比较一下,还是心疼这两个。两人不知道,有老父老母可以孝养,其实是福。

奶奶的老伴是个老党员,年轻参与内战时是民兵,把腿摔坏了,后半生不能做农活,政府给予了补贴。所以这一生来,家里所有的辛苦都是奶奶担当,为了抚养孩子,让一家人有吃穿,她吃了很多苦,尤其是年纪轻轻就发疯的二儿子,让她至今如照顾孩子一样地付出心血。

但对这一切的事,她总是正面应对,没有抱怨,反而养成了平静勇敢的品质。党员需要以身作则,老伴的性格又耿直,他去世之后,政府要求火葬,老人只有舍弃传统。奶奶心中不忍,拍着棺材说:“不能怪别人啊,是你的命不好,我没有办法。”旁人觉着这句话过分,对政府有意见似的,忙让她住口。奶奶却不以为然,她说:难道他们能要我的命吗?顶多把我抓起来,抓起来还要给饭吃。说到此,奶奶微微地笑了。她离我很近很近,我这时发现,奶奶的牙已经掉光了,口中竟然有一股清香的味道。她经历了太多风雨,心中有定力,外境已是风平浪静。我回想她给我描述的这一家人,都是正直爽朗,天地自然宽。

奶奶察觉到我们要走,又像上次一样,挽留我们吃饭。李晨老师说:组织上有纪律,不允许我们在老乡家里吃东西。奶奶说:那他们可管不了,我们是本家!一家人吃饭谁能管?

2015年3月3日,我们拎着几包礼品,再次走进了这个小院,仿佛与前两次一样,但细微处有些过年的痕迹。奶奶跟我又聊了小半天,最后才看着我们送来的粮食说:够我们吃半年了。她说,我喜欢的是你们能来,能来坐坐就好,我还梦见你们了,招呼你们进来,下次一定要在家里吃饭了。

我也真心期望奶奶长命百岁,以后还能去探望她,因为她给我展现了传统中国母亲的特征,也给我展示在她这样的母亲影响下,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的家风,地地道道的,纯朴的没有受到异域的,或是现代的影响:安守不贪求、坚强不依赖、克难不抱怨、善良不虚狂,这一切将使我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