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55名志愿者,开着16辆私家车向着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出发,为贫困的乡亲进行送温暖活动。

大概上午10点多到达涞水县的龙门乡,志愿者共分为12组。我被临时分配在11组,组长夏维维来自湖北天门、司机张世忠来自北京、组员蓝英放来自湖南浏阳,我来自辽宁铁岭。在当地乡纪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四家井村和蛟龙村,由于之前的入户调研和县妇联的多方面配合,给各组配了一名由当地村民承担的向导,这样我们入户就有了很大的方便。

今天我们组将要看望蛟龙口村的几户贫困老乡。非常欣慰的是,虽然我们组员之间各自并不熟识,甚至是第一次见面,但却在接下来的入户中,相互之间配合的默契、融洽!

第一户是老夫妻,二人独立生活,爷爷82岁,奶奶78岁,瘫痪在床5年,两人都失去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儿子外出打工,靠儿媳妇平时做些吃的送过来填饱肚子。

由于村子的结构属于拉长形,户与户之间距离很远,向导建议我们开着车走,那就需要做一些入户的前行准备。从拉物资的车上把送给老乡们的米面油分别装上自己组的车上。就在这时,无意间发现有位蹲在路边墙角下的老人,像是观赏一出戏剧似的在观看着我们,脸上丝毫表情没有,就只是那么一看,并没有击起我更多的联想。当全部准备妥当,向导说第一家就在坡上面不远,直接提着东西去就行。于是,我们带着基金会为老乡准备的米、面、油、蒸锅、元宵、汤圆和糖果等礼物朝着坡上走,这时向导冲着墙角下的那位老人喊:“你倒是动弹呐,上你们家去”。那位老人才慌忙的掐灭手里的烟头,挪动身子,费力的从地上委起身来,弯着腰,缓慢的跟在我们后面走向他家。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怜悯!这老人的身形似曾相识,脑海里忽然闪现出姥爷的身影!原来,人老以后的样子是那么近似的。

进院的第一感觉是乱,很多杂物非常随意的散落的到处都是。走进屋里,映入眼帘的情景甚至比外面还不堪入目,被烟熏得焦黄的木头家具,落得厚厚一层灰的桌椅,破旧不堪并且脏的油亮的被褥,还有几乎被油垢蒙住看不见几点的石英钟。炕上坐着位老奶奶,我说:“奶奶过年好,我们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来给您拜个晚年,顺便也给您带了一袋米…… ”还没等我介绍完,一旁站着的爷爷咧开掉了半口牙的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的哭,边哭边说:“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来看我们啊!”蓝英放和张世忠赶紧安慰老爷爷,夏维维问奶奶的身体怎么样啊?我们来看您了应该高兴,剥一块糖给奶奶尝尝等等的话题分散老人的注意力。

从进门就开始惊讶,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之前去的村子觉得已经够糟糕了,竟还有更糟糕的!想着这些差点忘记我的职责,忙征得老爷爷的同意,拍了几张照片。

聊了几句以后,爷爷又一次忍不住感激的泪水,仍然是同样张着大嘴无声的哭,老爷爷的泪水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再也不记得志愿者要避免流泪,眼泪瞬间落下,此刻甚至都想留下来照顾他们。我们可爱的司机张世忠同学,上前紧紧抱住悲伤中的爷爷,用他温暖的怀抱宽慰着老人无助的心,不知多少年没有人像他这样拥抱着老人,感受,体会他的悲苦!望着炕上抹眼泪的瘫痪奶奶,世忠怀里无声号泣的爷爷,周围凌乱脏破的家,心都疼碎了。赶紧抓拍一张珍贵的瞬间,逃也似的转身出门,趁人不注意偷偷把眼泪擦干。

真的是让人心酸啊!不敢想象他们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需要关怀,多么的饱经沧桑,这样的一把年纪,要在如此的环境里等待时光把他们逐渐变得更老,然后死去。凄凉啊!如果这是我的亲人,该怎么办呢?留这样一个疑问在心中。后来,世忠同学分享,老爷爷抱的非常用力,他能感受到老人的激动和一种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

下面讲的这个老人脑血栓,发现有病时,只打了几个吊瓶就算看病了的,和老伴儿仅靠家里7分地的粮食糊口,8个儿女,无一有能力或者愿意赡养两位老人。志愿者问:家里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您生病了怎么办?老人提着失去知觉多年的左臂,一句沉重的“等死呗”,道出多少常人无法理解的失落与绝望!从我们进门到出门,老人至始至终没有露出过一丝笑意。

第二位是86岁的聋哑老人,一生未娶,尚且由他的侄子照顾着,最近一段时间不分昼夜的躺在炕上。他的侄子叫醒他说:“有人来看您了。”老人才睁开眼睛含糊地“啊”了两声,接受了我们喂他的一块软糖,笑呵呵地继续睡去!下面的图片是他家烧炕的灶台。自古百善孝为先,老人侄子的女儿13岁了,高挑的个子,文静秀气,孩子爸爸说女儿是三好学生,学习很好,不用操心。我想,这是不是和他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孝道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个乖巧的女儿投在了他家呢?

向导的亲弟弟家,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妻子,终日身上不着衣物盖着被子躺在炕上,要人伺候。弟弟脾气不好,还经常会打他有病的媳妇。老母亲要照顾一个不满5周岁的孙子,家里穷的叮当响。向导一再解释,自己实在没有能力更多地接济弟弟,因为自己还有一大家子要生活。望着他的侄子称赞是个好娃,脑袋瓜好使,就是没摊上好家庭,担忧孩子以后上学没着落。边说边抹眼泪,一边还哀叹着:“没办法,没办法,没办法呀,我也没办法”!我无从安慰,只能说会好的,别难过之类的话语,但显得那么无力。同行的王卫,也边安慰边用慈悲的眼神望着他,任何安慰的话语可能都不能使他从这种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只有拿出缓解这种困境的办法,可能会好一些!

在回来的半路上,走到一家人的房子后面,夫妻俩大嚷大叫地吵着,从他们凌乱的骂声中听男人喊道:“我没本事你活该,少给我丢人。”渐行渐远,转到房子前面时,女人冲着向导声嘶力竭吼道:“我也有两个老人,家里也穷,凭什么带到你亲弟弟那,咋不给我家送?”还说了一些非常快速的,听不太懂的当地话。为了避免向导的尴尬,大家都很默契的沉默不语,很快上了车。

在车上,向导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低头垂泣,我开口问:“怎么了?那个女人在骂什么?”他非常不好意思地说:“骂人的是他堂妹妹,因为志愿者们去看了他母亲和弟弟,堂妹觉得向导有意藏私。”解释完唉声叹气的哽咽着。这男人心里有很多委屈,憋的难受极了吧?所以用哭的方式把那些委屈,无助释放出来。

事实上,基金会具体去谁家都是由当地妇联和政府安排的,筛选也非常严格,跟向导没有任何关系。我们非常理解他的为难之处!

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 难道他的堂妹有错吗?一切缘起都是因为贫穷啊。是人们的无明带来的,这些人们多么需要心灵上的抚慰,多么需要把智慧带给他们。多么需要有人调柔的告诉她,事情不是这样的,教她学会接受,忘记眼前这现实中的假象。毕竟,贫穷不是最终的结局!因为谁都不能保证她家在下一年有什么幸运的事发生,就会摆脱贫穷带来的痛苦。这一幕让我体会到,基金会为什么会有“以资助为起点,以关怀为重点”的理念了,非常赞叹智慧的先行者!


以前,一直没能用心的感受基金会老师们所付出的用心良苦,直到亲眼见到此情此景,才觉得他们的无私像山脊那样的伟岸,泉源一样的清凉,反衬出自己曾经的自私,自以为是的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忘记关注别人的需要,忘记感受和体会别人的痛苦。那种萎缩的思想被他们慈悲的无我精神震撼。

此行,有欢喜,有悲伤。欢喜同行的承担与成长,默契的流畅,团队一致的努力方向,带给老乡的春风与阳光,还有同行们那明丽隽美的品格,像甘露一样沁在乡亲们的心田上。悲伤那老人期盼的眼神,无意的流露出心底的渴望,对贫穷生活的无奈,儿女的惆怅,老苦的凄凉。

多么有幸,今天能以志愿者的形象和他们站在一起,能够在那一刻升起一颗无私无畏的心。一次次的眼见为实,一次次的感受,一次次的升华。无限感恩身边当之无愧的同行善友,尊崇师长的教导,将爱的种子种在大众的八识田里,完成这一段短暂的生命旅程!

最后发现语言也是有局限的,因为这些文字根本无法把内心的感受完全展现出来。心,心情,真正参加送温暖后的心情……算了,不说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希望能够用我们的爱温暖苦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