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发展
离不开高僧大德的悲心愿力,佛教发展需要甘于担当的人才,需要教育。
二、对戒律的体会
1.沙弥戒
息恶行慈。一丝一毫不损恼有情,背后是对别人的慈悲心,为别人着想的心。生活细节,关门,走路,用东西,说话做事要考虑到别人,方便别人。
2.比丘戒
a.佛陀本怀
慈悯心,如父母对待小孩子一样,保护比丘和有情个个不受伤害。
对个人修行,弟子们在世间,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世界太险恶,诱惑太多。佛是大慈父,制比丘戒是对弟子的保护,像父母对小孩子的叮咛嘱咐一样。比丘戒正对治,正防护,避免弟子受到伤害。后来发现犯戒都是在这上面出的问题。
b.比丘戒像明灯
受戒前看了《佛所行赞》《遗教三经》《净心诫观法》。认识到三毒五欲的过患,对五欲六尘的执着和追求来达到快乐是完全错误的路,是很严重的误会,根本没希望,无得亦无所得,空里瞎忙活,白白吃尽苦头。也对为什么众生要解脱必须要通过修行有了体会。人无时无刻的渴望从苦中解脱,其中最要紧的事儿对生死的解脱和超越,所有的苦都在生死之间发生。不管怎样,只要一天没法逃过死主的手掌,就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古今中外,多少人想尽办法要解决生死这个问题,只有佛圆满办到了。
引礼七师父大行法师讲解《楞严经》和《金刚经》,以及读《心经》的启示,生死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有妄想执着,把世界看错了,把没有的事当做有去对待,贪嗔痴等将虚妄不真事儿偏偏当真执着,障碍本具有的功德不能显现。众生的佛性完全没有隐没和损减,若能回光返照,个个都可以成佛。有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烦恼和对境的感受、知见,都是八识田往昔的种子在对境起现行,没有自主和自在可言。如果没有戒定慧及正见,身心与命运只能任受无明烦恼邪见的摆布和摧残,白白轮回受苦。于此中体会到如母有情的苦难,和三宝不可或缺的功德。觉得佛教就是要帮助众生如何从种种苦难的妄想执着中觉醒过来,获得佛之知见,获得究竟解脱。不敢想象没有佛法的世界是多么黑暗,有情是多么没有希望。
c.比丘戒像面镜子
正对习气,想要犯戒的时候,对戒律轻忽的时候,看自己的内心的状态,正是自己三障的症结所在,让烦恼无处可逃。
d.比丘戒像防弹衣
净因法师对戒的解读:戒是防弹衣、盔甲,主要是用于保护自己的。五年学戒,用意也在此。没有防弹衣,没有防护,到五欲六尘的战场中去度众生,等于送命。受戒不学戒,出家很危险。
e.僧团没有戒律,就没有法
有了戒律,僧团才有法,佛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佛法才久住,佛教徒才能站住脚跟。师父对律藏的校勘和在规范传戒所做的努力上,大手笔凝聚共业校勘三藏,是建教利生重要的基础,意义非比寻常。
三、我的疑惑:
1.持戒态度,应该像犹如牦牛爱尾一样精严持戒,还是随分随力中道持戒?
大家在戒场严格持戒时,因没有条件,起了一些烦恼,观过抱怨,暂时忘记了常住对我们更多的恩德。因为精严持戒给常住多少添了麻烦,也引起别的戒子讥嫌。回来在火车上因为守持食物的相关戒,很多居士为我们准备的饭菜有些没人吃,倒掉,重新在火车上订饭菜。个人觉得,这多少会引起别的旅客很难理解。希望在日后的学戒中能解决这些问题。
2.戒律是不是能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延伸或调整,使之在契应佛陀本怀的情况下,应时代的机,明确戒律的开遮持犯,使之更加实用、可操作,易受持,发挥戒的时代适应性(随方毗尼和随时毗尼)。与现代人根机和持戒条件相符顺,以便比丘不要普遍无视戒律、舍戒,失去戒律的功德效用。让当代出家人“在良性的制度中运作戒律”,在个人解脱和佛法久住上,发挥真正的作用。
3.觉得戒场教育很重要。戒子在此能得到正见。其中保证有皈依、业果、无限生命等持戒最基本的正见。我见有戒子受了戒乱说,横造恶业。如果更理想的话,应该有整个道次第的正见。其次,可以是教育和相互交流学习乃至探讨的平台。只照着仪轨做,还打折扣,现在人的根基受益并不理想。希望咱们寺院传戒时,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模范传戒的方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传戒道场。
4.我愿依止师法友团队,学好戒律,乃至透由道次第来把握戒律的精神,综合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背景下,从个人解脱、僧团发展、佛教发展、正法住世去“愿解如来真实义”,让戒律普遍可以被出家人受持。
四、戒场情况
贤佳法师讲了几天《四分律戒本》和毗尼基本作持。前几节课,音响声音很小,估计得一半人听着费劲,实际上大多新戒也都不感兴趣,仿佛很无聊。龙泉寺同学问的问题多,问题也太过微细和较真了,其他戒子不高兴。他们最基本的一些戒条持守都有困难。我觉得我们应该照顾到他们的感受。
在戒场看到一些戒兄,无心求戒。或有善根,无人引导。或有心求法,苦无良师善友。好心出家,却没有善知识接引。在家尚会因生计孝养而立志努力,出家后因无及时引导建立正见,没有因果观念,有吃有供养,不学戒律,三宝门中,具力业门,堕落起来没人管,牺牲太大太可悲!佛教缺人才,那么多年青人受戒,如果不能好好培养,那些走进佛门的戒子将会给佛教带来什么命运。
菩萨戒:
1.在戒前教育,发露忏悔时,无意中看了《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很相应。很多条一一对着发愿改过。后来知道那是瑜伽戒本,结了缘。梵网经印象不深,受菩萨戒时,缘念要用戒来灭除我爱执,六度万行,将全部身心尽未来际,无尽地用于回报如母有情,使令究竟解脱。
2.孝的精神
然后在比丘戒前,忆念父母对自己的恩德,体会到自己的大逆不孝。一次自己嘴上生了个疮,喝水都觉得麻烦疼,想到母亲经常有,而且很多,严重时满嘴都是,她给我看过,我都没用心关心过她。想必她很疼的。母亲因为我造了不少口业,而我却很少真实地忆念到她。想起父母为自己付出背后的用心和宽容,可谓竭尽全力。反观自己为他们做过多少?还是以怨报恩,无惭无愧,发现原来自己做人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他们因自己造下的恶业,而尝受的恶果谁来负责?过去父母这样因自己在恶趣受报的父母无量无边,如今我有责任和机会去帮助他们,我必须好好修行,我必定要亲自帮助让他们解脱。
3.父母对子女的恩德
a.斋堂用斋时体会到,碗里一粒米,都有无尽的珍贵的父母对子女醇厚的爱。自己端碗就能吃到饭,离不开哪怕行堂师父一步一步的发心,这一点很容易忘记,何况饭菜背后包涵着无尽的恩德。农民种植菜粮,为子女上好学,有个好未来,不管子女怎样,一年到头在地里忙碌,心怀期寄,竭尽全力的付出。无论人还是动物,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与用心伟大,能甘愿无偿地奉献身命。子女对父母回报过什么?所作所为如何对得起?世界因为有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而温暖,恣意受用这些恩惠而不知不报,对自己是巨大的亏损。常反思自己的发心是否与如母有情的发心相应。享用在家人拼命努力换来的供养,出家人应比在家人更发心,更有毅力,才对!
b.世界也因有了佛菩萨和祖师大德对众生的慈悲而充满希望和光明。受用常住物,是否体会善知识布施自己的意图,以及祖师大德们的发心?
c.斋主,如母有情,不管是什么身份,年女老少,宿世曾为自己的父母,今世为人父母,一直还为子女奔波付出。今日来佛门里布施供养,思维他们遭遇的八苦,如今对三宝有信心和期望,我又得他们信任和恩惠,一丝一线都是他们供养的,没有什么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清净的佛性,愿他们以此因缘今后世获得解脱。我愿恒常报恩饶益他们,直至他们都成佛。
d.思维如母有情在现实世界里为我等子女,在八苦里徒受煎熬,求出无方,反而横造恶业,完全没有希望和依靠,子女却到底也没有指望。我是一切有情的子女,生生世世受尽父母无间无尽的恩德,我应对父母无尽的大慈悲,愿代法界一切子女报答一切父母的恩德,无尽发心让其成佛。
e.有情无尽故,吾母无尽,吾母无尽故,大悲无尽,大悲无尽故,报恩无尽,报恩无尽故,吾愿无尽。我愿为一切如母有情而断一切恶,消除我爱执,修一切善,戒定慧、六度四摄等,全部身心奉献无穷无尽的有情。以此修行佛道的一点一滴都回向无尽的如母有情成佛,如一有情不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我当为一切如母有情的苦难负责,因为他们为我父母时竭尽全力救护于我,我没有报得了他们的恩。如今幸遇佛法,我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皆是他们的希望,我若成佛,他们将必都会究竟成佛。如有一个没有究竟获得解脱,我的责任和愿望就没有完成。恩就没有报得了。是不应该的。
五、发心坚持不应退怯:
1.师父发的是成佛的心,并一直在策励弟子发这不可思议成佛的心。2.三世诸佛菩萨发如此的心成为佛菩萨,并劝众生当发这样的心。3.诸大三藏教典劝发并指出成就这样的心的方法。4.同行善友正在发或已发这样的心。5.师法友正是圆满这成佛的心,师父恒常劝发、并引导成就这样的心。自己放弃不发此心,师父也不放过自己,尽未来际也要让自己发起这颗心,师父会一步步教导、加持和陪伴我们怎么成就这颗心,直到成就。6.诸佛菩萨永恒地加持、护持成就我们成就这颗心。7.如母有情需要这样的菩提心。8.一切有情必须发菩提心才能成究竟解脱,不发这样的心不能究竟解脱。9.自他不二、空正见、般若……
2014年香港宝莲禅寺受戒心得之八:受戒心得
六、三宝的加持
1.佛的加持
马鸣菩萨《佛所行赞》中,佛示现并启发众生:世界上最顶级的五欲境界都不值得不能贪恋,何况追求。现在世界上最超级的五欲境界,也没有能超过悉达多太子的,更没必要贪著、追求。因为人有生老病死诸苦,这些更大更强猛的痛苦五欲快乐并不能超越和解决,所以并不值得为五欲带来的快乐而快乐,相反人因对五欲的贪著而产生生死诸苦,得不到生死诸苦的解脱。佛为众生说种种解脱之法,能帮助众生彻底解决这些痛苦。我想比丘戒就是佛帮助我等有情解脱的最重要的法,其中包括个人生死的解脱,和佛法住世能接引别人共同解脱的功德。菩萨戒是帮助一切众生究竟圆满解决离苦得乐的法,最是殊胜。
佛如世间一切有情的明灯,眼睛。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佛,没有三宝,就没有希望的世界。没有三宝的人生是苦难的人生。佛给予众生的恩德谁人能比?
2.师父
如果我一开始遇到的不是师父,看到的是别人的现象,我可能不会出家,还是个蓬头垢面的世间人。如今能入佛门的殿堂,受佛大戒,成为佛子,蒙受大恩,成为一个能对自己升起一丝信心的人,成为一个有希望的人,对佛法生起的一点一滴的体会,离不开师父的加持,离不开师父次第的引导。师父为每一个我等可悲的众生而发大悲心,立大悲愿,探索建立当代众生最能接受的教法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利益我等一切众生,也时刻为我等能听闻佛法、积成佛资粮殚精竭虑,种种方便,设大法筵,广度有情,不择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中外、是人是怪,皆使种善根,造善业。这是何等的戒定慧功夫和悲心愿力?师父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3.赵朴初
很庆幸能全程参加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从诸方大德和赵朴初身边人对赵朴初的忆念和尊敬。在朴初堂,看墙上赵朴老的照片,慈和亲切地正看着自己,仿佛我们认识似的,在给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他的人生和品格,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心与奉献,他的智慧和慈悲,他的忍耐与超然,在百年政治动荡不安、佛教存亡残喘之际,以赵朴老为首大护法居士,勇然担当,以无尽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与中国佛教共命运同呼吸,使命悬一线的佛教度过种种艰难的时刻,并最快地站立起来,还使佛教走上国际,建立“黄金纽带”及种种良好的外交,利国利教。我想如果我面对佛教那么衰残时我会怎么做?我很可能就是感叹感叹,再看看现在佛教整体也不怎么好,自己怎么想?不觉间从赵朴老身上得到一种强大的加持。大菩萨当大担当,担当诸佛法身慧命,担当众生的法身慧命。赵朴老真不愧是“如来使者”。赵朴老振兴佛教外,还培养护持过师父。师父悲愿宏深,绍隆佛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我才得以出家,我也是朴老的受益人。赵朴老对我有宏恩,我也应知恩报恩。因缘殊胜,自己当好好珍惜。
4.智慧长老和健钊长老
知恩报恩的榜样,建立朴初堂,永久缅怀赵朴初老人。请那么多人来,并包下机场开研讨会,想必花了很多钱。赵朴老建天坛大佛利益了宝莲禅寺及香港佛教,还凝聚了中外诸多佛教的力量。现在很多国外的游客到宝莲禅寺,有朴老的功德。可惜宝莲禅寺人才不够,建了大殿,弘法的人不够,很多中外“香客”没有充分获得佛法的利益。天坛大佛、万佛宝殿是智慧长老和健钊长老的悲心愿力。这次在宝莲禅寺受戒因缘也很殊胜,宝莲禅寺于我有恩。
5.引礼诸师
三师父等引礼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很多知见和在寺里接受的知见很多相同,感觉很正。贤佳法师不顾自己身体,坚持清净持戒,作为模范,是佛教的鲜亮的旗帜,是我仰望的榜样。
6.想想寺里的法师们、沙弥师及居士们,觉得个个太难得,个个都是大菩萨,未来必定不辱师命,光复佛教。相比自己心里很惭愧,但觉得有希望、长信心。
7.其他戒子中间也一些真发心的,我自愧不如。有的戒子日中一食,不拿金钱及供养,早晚课诵非常用心,对戒律很认真,惜福。有的戒子善根很好,心量很大,善为大家着想。仔细比较,每个戒子都有我比不上的地方。这对我鼓舞也很大。
七、结语
我把我的一切受戒的功德,那怕只有一丝一毫,都回向给师父和大善知识长久住世,身安道隆。回向给一切佛子,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回向给师父建教利生的事业顺利成办,佛教早日复兴。回向给一切如母有情皈依三宝,入佛知见,早登正觉。回向我此生的父母眷属,他们与我有重恩,愿他们敬信三宝,早日得度。
我往前多走一步,如母众生就多一份解脱的希望,佛教就多一份希望和光明。佛教的兴衰与每个众生的苦乐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因为我也是佛子,也是菩萨。佛陀是我的得戒和尚,十方菩萨是我的同学伴侣。师父是诸佛菩萨的总集化身,师父教我如何成佛,师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我的戒身是佛和师父、祖师大德、宝莲禅寺常住及无数因缘成就的。以戒为师,我当好好学戒、护戒和弘戒,如奉我的师长。
惟愿师长三宝哀悯加持于我,与师父同心同愿同行,与师法友团队一起成办建教利生宏伟事业,不辱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