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仁爱慈善基金会30名志愿者来到河北省涞水县一个选定的村子,进行走访,以备后续开展相关家庭的关爱活动。村子600多户人家,近2000人口。在村子里很难看到青壮年劳动力,多为老人、孩子、妇女,或者残疾人。1月25日晚间,大家进行了本次活动的结行,同时也是26日走访活动的前行,禅兴法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志愿者对部分村民的生活状况感同深受:
杨娟:通过走访,更能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到大没受过这样的苦,但自己总不体谅父母的想法,父母还很迁就自己。第二,学法和不学法是不一样的。遇到团队师长很幸运,法身慧命得到增长,希望生生世世遇到师长三宝。
宋春风:老苦,病苦。我们探访的家庭一件的主人得了脑血栓,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了。另外一家更悲惨。生活在最底层,还遭遇人性泯灭的摧残,爱人把自己看病的钱都拿跑了。很多人对生活没有正确的理解,觉得钱最重要,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个地方。看到自己生活,太知足了,有幸到龙泉寺来,也是前世的善业所感。
刘春荣:出去前给自己安立了目标:感受苦,体会苦。走访过程自己体会到,物质的东西解决不了根本的苦。自己有责任怎么帮到他们,只有法来改变他们,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刘春连:我去的那家,住的太糟糕了。老人和二儿子一起住,二儿子六十多岁,有神经病。让王卫照相,说丢了东西找她。老人88岁,心态很好,很让人佩服。这个社会很颠倒。儿子过的好,让老人过这样的生活。世间法不可取,不学佛没有出路。
罗令佳:安立的目标是希望和大家一起送温暖,和大家造共业。和受助人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帮助人。不需要你特别为他们做什么,就是和他们在一起陪伴。苦不苦和环境没关系,关键看心态。第一家老人住的很破,很小,但她过的很开心,但另一家过的还不错,但他们一直抱怨。另外体会到自己住在山上很幸福。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吃的好,住的好,可以得到很多照顾,可以学修承担,每天都造新的好的善业。
孙丽艳:以前来龙泉寺喜欢指手画脚。这次走访,感觉常住非常有爱。以前常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我们能来龙泉寺太幸福了,这里生活着最有尊严的人。这个社会有些地方倒反天罡,子女住着好房子,让老人在角落生存。以后会常和大家一起去,共造殊胜共业,和大家在一起很幸福。
刘卫:我们走访的人家生活很贫苦,不仅身体有病,心里很苦。村里贫富分化,差异很大。这两天一直思考:为什么有人贫穷,有人富有?我比较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村子、那种家庭。我如果躺在那里我会怎么想?师父让我们体验苦感受苦是体验内心的东西。看了这个,我觉得要好好修行自己,为了我们自己不沦落到那个地步。为什么学佛,我感受到我们成佛,下一世会生活更好,激发我们好好修行。
杜文雄:体会同行的拉拔。忙这个活动事项比较多,活动中跟大家互动,关顾整体,有时候钻在事项里,内心成长少。大巴上银明说我们去看远方的亲人,他们是我们无限生命的父母,我们去看看他们。透过在团队磨练成长自己,参加慈善活动,把握自己的造业动机。无论走访中,还是和同行互动,关键是内心要承担什么?我们到底能对老乡帮助什么?衣物组以后怎么发展下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像助学组一样,在这个平台上让更多人广结善缘。
贾老居士:感受苦体验苦,比以前参加扶贫活动更进一步深刻体会。两年没有参加仁爱活动,因为爱人腰和膝盖做手术,上山少了。这次下去后,体验到基金会在法师的引导下,工作做的比以前细致多了。这次我们去调研,每组都是六户,上午三户,下午三户,贫富参差不齐。真有困难的,进去我心里就特别凉,地上没有一块砖,那么冷的天,房子里都是棒子取暖,席子也破,没有任何家具,从小就是小儿麻痹,没成家,今年六十多,还是鳏夫。生活很困难。他知道我们关爱他,心里特别高兴。我觉得我七十多岁了,很幸运,05年就来听法师开示受到佛法熏陶。这一高一低的比较,能到这个寺院学佛确实特别幸运。
孟凡娥:我这次去感觉到了我们家,我们家就是这样,也是大炕。通过这次出去,感恩贤冰法师出家,不是到这里,我会这些农村的老人都一样。
于淦:第一次参加送温暖,经验不足,让我当组长,委以重任。感恩能给我这个锻炼机会。感受到心态很重要。我们走访的五家中有一家最苦的,但心态很乐观。老爷爷向我们讲他们家情况的时候,奶奶抹眼泪还让爷爷别说了。
丁桂莉:这次去目标是听话,体会苦。生活苦不是苦,关键是心态。这几家都是埋怨,儿子不孝顺,我们都这样了快救救我们。但是于淦说的那家,他们虽然很差,但很知道感恩。人有感恩心,外在多苦也不知道苦;不知感恩,外在多好内心也苦。另外,他们这一生还在轮回,我们学佛法知道了,造作善因,不会轮回到这个圈里了。我在做的过程中,反省上求的心还不够,还是下化的帮助人心。另外反省很多行为还在轮回,在寺里吃饭时候注意威仪,但一出去我又轮回了,吃烧饼、方便面的贪欲,沉浸在吃里了。真正能在佛法往上求,才能出轮回,才能救他们。自己应该在佛法上用心!
李晓红:这次有幸和团队一起调研,目标体验苦感受苦。从小没吃过苦,对苦的切身感受不够。这次去认识到苦——贫困苦、病苦。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苦。老百姓除了带孩子盖房子娶媳妇,就是这种生活,会产生各种烦恼,身不安,心不明。也能体会到他们的攀比心。父母为了孩子借债盖房子,体会到虚荣心攀比心。这都是苦,这些烦恼继续造业轮回。第二个目标了解慈善,学习慈善。慈善不是送温暖物资,更主要是精神上帮助他们。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自身方面,让内心真正开启慈心善心爱心,长养悲心,发利他菩提心。看到这些情况无能为力,自己没这个条件,好好依止师长团队学修,提升自己,以后有条件帮助更多人。
郑玉琴:目标体验苦感受苦,。同时把工作完成好。看的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家老人82岁,儿子残疾,靠捡破烂为生。80多岁的老人还要伺候儿子,吃的咸菜,很苦。有几户房子很好,但那是借钱给儿子娶媳妇盖的房子,还有欠款,老伴还有病,看到他们的状态感觉我们真是幸福。17号也去了助学,孩子也很苦。孩子早上走十几里路上学,中午饭也没人管。但他们很感恩,给他们钱的时候,转手就给奶奶,他们学习都特别好,很知足。基金会的活动都非常有意义。
最后禅兴法师开示说:
师父对衣物捐赠项目的开示是“体会苦,感受苦”,希望大家在此行中体会师父的开示。这样的送温暖活动与平时对周围人的关怀的意义不同,面对老百姓真实的痛苦,更容易策发我们真实的慈悲心。
我们有时见到一些苦境会有同情心,这还不够。要借此境界策发我们上求佛道之心:希求佛陀圆满的悲、智、力功德,只有成佛才能究竟利益众生。并最终落实到自己的闻思修、戒定慧。
关于慈善活动的造业动机,不是泛泛地做结缘的善事,而是做师所喜、承事师长,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在下化众生中去上求佛道,在利他中积累依师和成佛的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