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主任王文忠副研究员来访龙泉寺。受到龙泉寺监院禅兴法师的热情接待。
王教授说:佛法比心理学要精妙,心理学讲人心很难控制,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动。通过学习佛法,通过念经,观想,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念。
我自己有种感受,心理学也是在助人,研究人。佛法讲,你自度都没度好,去帮别人不是添乱吗?搞的我丧失了职业的自信。就想问法师,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在社会上给人家讲这个,讲那个,法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禅兴法师:其实佛法里讲自度和度他、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没学佛前愿意帮别人,往往帮人的方法有时候都是粗糙、机械的。最典型的,老师要求学生,父母要求孩子。可是他们有没有自他相换去考虑,老师把自己当学生,父母把自己当孩子,是否能接受对方的要求。这就可能会把彼此关系搞对立,脱离了实际情况。很多孩子被家长过度要求,没有从小孩子实际情况出发,家长没有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把自他分裂开了。
佛法帮助别人是基于自己的成长去帮助别人,我自己成长多少,我有多少经验,我对别人的帮助就能相对的达到多少。从帮人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很多问题,从而去锻炼自己的慈悲与智慧善巧。
王教授:从08年起,我们做救灾的工作。原来对社会了解和自己的了解都很肤浅,后来接触学佛。在这之中,我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想当教授要出名,想着自己,后来发现能够做点有利益别人的事情。内心很羡慕我们出家的师父,经常看学诚法师的博客,大寮文化,兄弟文化,觉得这种氛围很好。寺院的生活我们是否能够体验呢?
禅兴法师:完全可以的,您也可以过来这边体验。
王教授:有一个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善巧,不能对别人观过,这中间怎么把握分寸?
禅兴法师: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要用关怀的心,如果观过则适得其反。所以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看到他有错,目的是怎么样帮助他改善,要待人着想,他为何这么错?要想想自己会不会这样。要用关怀爱护体谅他人的心。我们博客上以前有一篇文章《有一种关爱叫批评》。如果认为他错了,他的错误引发了我的烦恼,这个动机就会有问题。对方不易接受。关键还是自己的动机、用心方面,外在形式要看实际情况。比如父母对孩子严厉,但父母内心是对孩子很深的关爱。但我们批评别人很难做到像父母一样。
王教授:广论我自己读了2、3遍。没有参加过小组,也没有听录音。参加过几次热线班的广论。
禅兴法师:那您的古文功底还不错。
王教授:我一般自己看经,《圆觉经》、《涅槃经》、《广论》。读经觉得越读越亲切。
《广论》自己时读的感觉,是把佛法经综合在了一起,方方面面都有。不像别的经文,读完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好像是一个修行词典。找不到中心思想?
禅兴法师:其实广论也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大乘的发心,菩提心,在上士道。道前基础、下士道的目的都是要让修学的人走入上士道。前面很多都提到发心,甚至最开始的听闻轨理部分也提到,要学习佛法、听闻以利益他人。从一开始就讲要成佛,这样才能究竟地自利利他,核心就是在这里,菩提心是根本。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依师,依止善知识。
王教授:依师,我也觉得特别重要。自己读很枯燥。过去和林老师接触的多,后来和大和尚这边整体氛围觉得很清静。找到老师后可以很快的修行。找不到好老师就不行。
禅兴法师:其实找到一个好老师,观念才能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王教授:很期盼有机会向大和尚请益。包括自己的一些困惑。
禅兴法师:您可以邀请大和尚到中科院做一些讲座。
王教授:很好啊,这个我以前都没敢想过。如果可以的话,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要来做。
禅兴法师:大和尚最大的愿望是让佛法融入这些高素质的人群,融入主流文化,包括与科研机构交流互动。大和尚很多高校都去过。
王教授:太好了,那回去后就有了一个方向。
像您在修行路上走了这么多年,想问问你有什么样的修行体会?最核心的?
禅兴法师:核心就是依靠善知识。心灵成长怎么走,什么时候该学什么,要靠善知识点拨,不是靠自己摸索。其实我以前很喜欢自己摸索。以前在世间学习数学,我学习成绩比较好,给大家做报告,说我的成功经验是:一定要自学。现在就反过来了,一定要跟老师学。其实那时的自学,就是寒暑假把下学期的功课作一些预习,因为那些东西比较简单,是数理逻辑,是静态的,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学会。但佛法是解决内心问题,不只是一个人的,是所有众生的心里的问题,从内心无明引导到一个圣者的境界,比起数理化难多了。首先认识心的特性就很难。心外在的表现、作用、提升的途径,只有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比如说要爬一座山,有一个地图大概看了,但真正走在路上,,到了哪怎么拐,地图上不一定看得出来。心也是如此,太细腻了。
王教授:善知识很难遇,遇到之后发现他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得不到亲近的机会,心生怨言。但是如果善知识都去指导,也会很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禅兴法师:这个问题非常好。
广论里讲的很清楚,我们要想修行,必须要靠一个圆满的善知识引导。但是我们跟善知识是否能遇到,距离多近,是否能得到教授,这些都是果。因在弟子这里,也就是在我们这里。许多人不知道这点,他们认为师父不帮我是师父的问题。佛法讲的很清楚,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善根。如果善根不够,一辈子遇不到。有的人遇到了,但离善知识还有距离,不能亲近。这还是和善知识相应程度不够,过去生业缘不够。善知识的心是平等的,但即使退万步,他今天坐在这里让大家都可以来问,不一定所有听到的人都能听懂,不一定有真正信心,不一定能把大和尚的话听进去。我们出家了,好像离师父很近,但真正得到师父教授的也不见得很多。第一个就看我们对善知识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他是否能够引导我们,他说的我们是否都认可。他说我们有个问题,我们一般不会马上承认。善知识见一般人不会轻易批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善知识说我们有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会马上承认,不肯把自己百分之百地交给善知识,所以大多数人是结缘的状态。只有说,你对他有足够的信心,他才会不加保留地点拨你。当我们信心不够,善知识不会呵斥你,否则一句话就把你呵斥跑了。所以广论说亲近善知识的核心是要具足弟子相。做一个弟子的条件做好了,其实你不找善知识,善知识也会来找你的。
王教授:我最近没见大和尚,但是他的博客,原来送我的视频,我一直在学习。尤其最近的博客,觉得特别亲切,介绍寺院的兄弟文化、大寮文化、生活感悟,沙弥弟子写的,看完觉得内心非常向往、羡慕。
禅兴法师:其实刚刚还有一点,要得到善知识的指导,依师从依僧起。我们要跟善知识学,先跟周围的人学,跟周围的人学好了,才能继续。比方说,善知识在10楼,我们在1楼。首先我们的目标是2楼,那就要先向2楼的人学。学完后,一层一层的,才能够到达善知识的量。再如,小孩都是先上幼儿园,只有学好了,才会一层层向上,不可能我们每个人一上来就读博士,世间也是如此。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差的,福薄慧浅。业障很重。要先看清楚自己几年级。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上来就要找最高的,看最高的人不理你,他就想算了,也就学不了了。
王教授:那法师除了这个感悟,还有没有其他修行的感悟呢??
禅兴法师:除了依师外,还有一个就是发心,不是凭空坐那里想,通过具体承担事务,一点点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对别人包容,自己调柔。帮助别人的心、承担的心一点点扩大。通过具体做事,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一点点成长。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看书还是看不来的。大和尚带僧俗二众走的路子就是这样的。
王教授:说到调柔,我有个问题,自己调柔了,有时候会增加对方的傲慢。要是自己显示出金刚相,把对方骂一顿,有时候可能把对方吓走了,但有时候可能会把事情办成了。怎么去把握这个度呢?
禅兴法师:佛法讲因缘法。有的时候我们调柔了,越放低自己,对方更傲慢;有的时候恰恰相反,你傲慢他更傲慢,你调柔了,他反而退步了。那么我们现一个威猛相,有时候能折服,有时候不能。总的来说看自他关系,在自他关系中来抉择,但是要相当高的智慧才能够了解。先别管怎么调伏别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就老老实实的先磨练自己。自己有功夫了,才能够去调伏别人,不然你说发脾气谁不会啊,世界的人都是这一套。但是问题解决不了。
王教授:有时候事情必须要干,调柔自己会耽误事。那怎么处理呢?
禅兴法师:那不一定,调柔自己不一定意味着事情要放弃,真正调柔了,内心才有力量,不是说发脾气了内心才有力量。调柔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烦恼,这是很大的一种心力。一个人有心力能力把自己的嗔心克服,那他一定有心力把事情办好。内心调柔后,有更大的耐心和力量去推动这个事情,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大和尚做这么多事,他内心非常调柔的,该坚持的立场原则,他会坚持的,他会有很多善巧的方法、智慧化解问题。
最后王教授分享自己的学习佛法和心理学的感悟:
万法唯心,攀缘即妄,自在自省,不执不放。
只要不辜负自己的心,就对得起整个世界,只要美化了自己的心,就美化了整个世界。只要扩展了自己的心,就创造了新的世界。只要丢掉了自己的心,就丧失了整个世界和自己的家园。所以,不会自我反省或不自我反省的朋友,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友谊有多种,由真爱自我反省的人构成的友谊是修行和造化结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