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国王学院院长普罗克托教授,

马丁‧瑞斯勋爵,

切里主教,

汉弗莱女爵教授,

何玺阳博士,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这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邀请我前来剑桥大学,同各界朋友结这样一个法缘,令我深感荣幸。今晚,国王学院又为我们举行欢迎宴会,院长普罗克托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此,我谨代表代表团一行向国王学院各位教授及在座的诸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剑桥大学是一座拥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学府,以“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著称于世。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对于英国文化的传承和统一价值观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类进步事业的“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其中,凯恩斯、福斯特、图灵等都来自国王学院——这所拥有自由、包容和友善传统的精神殿堂。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涵养下,宗教的对话、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可能。

2002年4月12日,时任剑桥大学校长的亚历克·布罗厄斯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在当天演讲结束时,他引用中国《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以资概括和自勉。在全球化局势反复多变的今天,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未给我们带来相应的内心安乐。这似乎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从先贤的智慧文明之中,携手共融,去点燃新一轮的启蒙之灯。

佛教在英国的传播,至迟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第一位比丘是阿难陀弥勒,于1902年出家受戒,同时也是“欧洲第一位出家人”。1928年太虚大师访问欧美,并与罗素先生有一次默契的会谈,开启了当代中国汉传佛教的弘扬之旅。

包容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质。大乘佛法的包容,与其说是基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张力,有容纳外来文化的襟怀和空间,不如说是主动放弃自我对于名相概念、分别妄想的执着,吸纳对方文化的精髓,并与其同愿同行,严土熟生。这种以自我消解为前提的包容,在佛法传入汉地后表现得更加明显。譬如以儒家“仁恕”思想作为内涵,繁衍了大乘;以道家“无为”宗旨为修持,传扬了般若。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兼容并包的八大宗派,几乎囊括了佛教各个时代的主要学说和修持方法。其中,又以印心直悟,不著文字,自在洒脱,融入生活的禅宗,影响最大。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道:“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我相信,同样以宽容和自由作为文化内涵的英国国土,强调不断突破自我的剑桥精神,更当是大乘佛法安住的最好土壤。按照霍金先生的理解,宇宙不过是一组交响乐,我们只是其中的音符,而非乐器,其实并无固定的物质实在可言。这正是佛法缘起性空的最好诠释。

以此,我们才能相信生命有无限可能,用智慧与慈悲之手,通过剥离烦恼和习气,建立清净寂静的“心文化”;才能告别分别与对立,将这组琴弦调得更加和谐与优美,在无分别的般若慧海里,发现自心原本具足的宝藏,体会无上的自在和永恒的欢喜!

谨以此祝福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