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太人对知识的重视与追求,使他们对于阅读、提问,以及与众不同的思考,都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一切之中,最根本的还是阅读。犹太人绝不会吝于买书,他们每月的薪资里一定有一部分是买书的预算。我自己的家里有超过一万六千本书,一年买书的预算超过十万元台币;儿子书房里的书也超过一千本,整个家彷佛是一个小图书馆。我在其它地方可以节衣缩食,但买好书是绝不会手软的。因此,十面书墙上摆着满满关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文学、宗教学、神学类的书籍,以及上千片激光光盘。这些都是我的精神粮仓。如果你问我:“犹太人的思考教育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我会回答你:“那就是,我们舍得买书吗?” 除此之外,他们还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如果学习是最高的善,那么仅次于最高善的,就是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充满书籍、充满各种诱因的环境中学习。身为父母亲,必须为了教育孩子的缘故,自己多读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父母可以做、也应该做的:
自己经常阅读,让孩子见到父母亲「阅读的背影」。华人孩子每天早上所见到的,经常是一大张遮住父母的脸的报纸。如果让孩子常常看见父母亲在看书,这身影会一辈子留在孩子的心里。这是最好的身教!
每天晚上分别出一段全家人一起阅读的时间。全家人静静坐在一起,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全家人一起读圣经,制定固定的进度,每日一起阅读并进行分享。
为孩子订一份健康、良好的报纸或杂志,让他养成固定阅读的习惯。今天的量若是没有读完,明天的报纸又寄来了。阅读,也必须今日事、今日毕。
至少每月要带孩子去一次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重要历史遗址参观,这是对历史与文化的阅读,让孩子有机会将文字与实景结合。
2、与孩子交谈。
身为家长,我们扪心自问:我在一个礼拜里,到底花多少时间与孩子讲话?如果扣除日常作息的招呼,再扣除叫到跟前的训话,我们能给孩子的时间实在寥寥无几。因此,我强烈建议以下几项:
将与孩子讲话的时间排入我们的日程表里,把这件事看得与工作一样重要,因为,我们有一个身分叫作“父母”,与孩子交谈是我们分内的工作。
多久一次?每日,或每隔两日,至少要每周一次,听孩子分享他在学校或生活中所看见的、所听见的,聆听他们的感受并给予妥善的回应。
什么时候最好?可安排在每周家庭礼拜结束之后,或者在主日礼拜后的下午,每个周日或周末,依照自己的工作性质来安排。
我的家约是每周有两到三次全家一起泡茶聊天的时间,这也是孩子最喜爱的时间。
3、在家中举行家庭会议。
我们可仿效弗洛伊德的家庭,不定期在家中举行家庭会议,让全家人有共同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也都可以对家庭事务发表个人的看法,并聆听他人的意见。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只要有需要讨论的议题,就可以召开。例如:爸爸决定买一部车,可让孩子对车提出他们的看法与需求。我就曾为了孩子的意见,买了一部有天窗的车子,让他可以把头伸出去神气神气。
讨论时依照既定的议题发言,且订下发言的规则,让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遇有争议时,可以采用民主机制,即以投票的方式来解决;少数必须服从多数。
4、自己与孩子都应该多听演讲。
多听演讲,因为讲者“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他讲—个小时的背后,是他数十年的学习。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得到别人数十年的精华,这种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做?
在车上播放好的演讲光盘,边驾车边听。除了使心情平定,不因塞车而烦躁,还能使车室变课室。
带孩子参加属于他们的讲座,或他们也能听或听得懂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