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仁爱姐姐”参加河北保定助学家访活动时,见到的第一个女孩是顺平县大悲中学初一的学生,名叫科科,14岁。8岁时爸爸去世,之前妈妈就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这女孩跟同龄人相比显得略矮些,初看起来还算开朗,但在我与她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她总是不时地回头看,其实后面根本没有人,这一小小的举动显露出她极其缺乏安全感。在问及她与叔婶(她父亲死后,代养了她八年)的关系时,她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即使用很委婉的方式询问,她也是再三回避。好在孩子喜欢学英语,她说她的英语老师很慈祥;尽管她上初一后学习任务重了,经常写作业到晚上十点半。她还是很喜欢跟小朋友们跳绳、跳皮筋、捉迷藏等。她叔婶刚盖了四间房的新楼,是为她二十五六岁的堂哥(她说这位堂哥对她很好)娶媳妇准备的,据她婶说为盖此新房借了三万多外债。
在与她一起挂灯笼时,我注意到孩子非常粗糙的手,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在听到孩子说她未来的理想是挣很多钱去帮助贫困孩子时,我请她给仁爱基金会出主意:“我们下次来这里时她建议我们做些什么?”孩子说:“我希望你们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让这些得不到爱的孩子能真正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说这话的时候孩子的声音在颤抖,我紧紧地抱住了她,以示安慰,其实,当时的我一样在努力控制住心酸。
临走前我们合影,我们再三鼓励,但孩子的笑还是很勉强。离开了,我依然放心不下她,我担心她与叔婶的关系。我知道,她还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又不敢说或者无从说起;我知道,她可能见过不少像我们这样的来访者,她经历了不少从感动、依恋到失落的心痛历程,她不敢再有更多的期盼……因为牵挂她,我决定将这个“仁爱姐姐”继续做下去,以仁爱志愿者的身份与她保持书信往来,直到她真正打开她的心,学会正确看待身边的事与物,积极地思维,积极地生活。
第二天在清苑县李庄家访了两个孤儿,一个男孩叫少伟,一个女孩叫小英,他们十五六岁了,个头都挺高,都分别与自己七十多岁的老奶奶生活在一起。
刘少伟的奶奶身体矍烁,性格开朗,少伟则正好相反,白净瘦弱,偏内向。少伟六岁时母亲过世,十岁时父亲也撒手西去。他渴望与人交流,在想与比他富的孩子玩但遭到拒绝甚至是歧视时他感到很苦恼。他喜欢语文和生物,各科学习成绩都不错。当我了解到他还是有不少好伙伴与他交流、玩耍时,我笑称他有点贪心,同时告诉他如果他想获得更多的朋友,他就应该学会更主动一些。我随机教了他一些不需花钱就能玩得很开心的游戏,并鼓励他自己动脑筋玩出花样来,玩得让那些富孩子们都起羡慕之心。我告诉他没有人瞧不起他,即使有人瞧不起也是别人的事,只要你自己学会让自己开心就好,一切靠自己!分手时,少伟笑了,虽然腼腆,但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我相信他听懂了我的话,聪明的他会用自己的方式交更多的朋友,生活得更加开心!
小英是个乖巧的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老师们都喜欢她。因奶奶身体不太好,家境变得更贫穷。小英喜欢学英语,她跟我用英语对话时发音很标准;她怕学地理,正好我学地理时有很深的从难到易的体会,就很仔细地把这一方法教给了她。小英最怕的事是提起她的爸妈,她记不得爸爸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后来我才从随行的妇联主任那里得知是在她10个月的时候。她知道她母亲改嫁了,但不知在哪里,因为别人都不告诉她,同样是妇联主任事后告诉我们,其实她母亲就在她这个村子里,只不过她母亲身体不好,而且精神有毛病。可怜的孩子!
我用《狮子王》的故事告诉孩子,尽管爸爸妈妈离开了她,但其实爸爸妈妈就是天上的一颗星星,永远在看着她,照耀她。她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只需要遥望天上的那颗星星,对它倾诉心中的所想,她一定会听见爸爸妈妈说:伟英,我们知道你很难,但我们相信你是个坚强的、聪明的女孩,你能战胜眼前的困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一定要照顾好奶奶,和奶奶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临上车时,孩子抱住了我,我拍拍孩子的背,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记住阿姨说的每一句话就是对阿姨最好的报答!阿姨不可能总来看你,想阿姨时看看天上那颗星,你就会跟阿姨一样有力量!”
离开了保定,离开了助学小组,但我的心没有离开,我会黙默地为这些孩子们祝福,并愿意尽最大的可能给他们及天下所有的孤儿以实际的帮助,特别是心灵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