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会议室,有这样一幅漫画——窗户打开了,大把大把的美元往外撒。为什么要挂这幅漫画,福特基金会实际上是为了警醒这里工作的人,“我们不是这样花钱的。”林启泰说。
去美国考察时,大家都在谈创新和职业化的问题,为创新而振奋,认为创新是如何的重要,治理结构是如何的重要,但是仁爱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觉得学了这些回来可能用处不大,因为这些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扎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的仁爱基金会,其项目从设计到实施都会强调参与人生命的成长和感悟,在林启泰看来,慈善是改掉坏习惯的最佳事业,而公益组织的行动就是要再造慈善文化,包括美国也不例外。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乐于成立基金会?
在美国,家庭基金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是一种潮流。2008年,美国捐赠总额是3800多亿美元,其中80%来自个人捐赠,而中国,捐赠主体是企业。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慈善公益的参与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美国人这么乐于成立家庭基金会呢?
林启泰发现美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成立家庭基金会是为了聚拢家庭成员并找到家族的意义所在。这尤其值得中国先富起来的人借鉴。
美国家族成立基金会的动因,一般都有两类目标,一是服务社会,二是出于对家族影响的考虑。一个家族从一个有钱的、富有的家族转成一个对社会有持续贡献的家族,这才能赢得社会普遍的尊敬,也就是要从原罪中洗出来。第二,这样做,家族荣耀是可以持续的,钱继承下去是罪在传播和传承,把它变成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家族荣誉的一个传承,这对暴发户的后遗症,能有效地解决,所以,美国人希望留给子女的不是一笔财产,而是一份荣誉和一个可以聚拢家庭成员的共同的事业。后代按照章程来推动,子女就留在这个机构里做理事,孩子从小学习如何从善,帮助社会,而不是拿着一笔钱吃喝嫖赌,这样做,使家族走上了一条可持续之路。这尤为值得中国“成功人士”认真思考。
所以,谈美国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他们的文化背景,而不是照搬过来。林启泰觉得,美国的文化推动力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原罪思想。在美国,人们认为有钱人都是有罪的,基督教对贸易和商业是比较鄙视的,认为商人就是低进高出,跟抢劫没有区别。尽管现代公益之父——钢铁大王卡耐基写了《财富的福音》,说我们这些富人是为社会管理财富,这个钱是我们为社会在用。但是原罪思想依然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商人也是不入流的,现在却是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老大,完全是世俗了,这是中国公益事业文化缺失和精神缺失的问题。
第二是互助文化,英格兰人为了躲避中世纪的迫害,漂流过海,然后有了美国。从大西洋漂过来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家如果不互相帮助肯定会丧生,包括要一起面对很厉害的印第安人。所以,美国人的骨子里是有互助精神的。
第三是美国政府从来就是有限责任,不是无限的责任。所以,美国公益事业作为社会引擎的基础条件存在,我们不能等着政府,我们要干,我们出钱。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政府要负责任,当官就是当父母官。
中国公益何时告别懵懵懂懂?
在林启泰看来,中国现代公益受西方的影响,现在处于懵懵懂懂的状况。虽然我们很愿意做慈善,也很想做慈善,但为什么要做慈善,怎样做慈善,总是觉得庐山面目摸不清楚,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梳理出慈善文化的基础和理论的背景。这会导致在做慈善的过程中出现几个问题,一是内心原动力时有时无,二是在没有把慈善推动到跟文化相关、跟原动力相关的时候,不知道怎样真正做慈善,比如像环保等一些领域,就是为了环保而环保,为某一个概念非常稚拙的去做。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来梳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慈善思想,把民族的根本重新找出来,再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慈善文化体系。如果每一个参与和投身公益的人一开始就能够在了解、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思考,中国的公益事业可能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而中国的慈善,也不缺乏原动力和文化。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基础思想是仁爱、民本、世界大同,这是国家保障体系的要求,也就是国家要担当公民福祉的主要责任,这是很不同于欧美的一点,再就是义利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担当家国天下的责任,这是公民义务。而道家对于慈善的影响,更多的就是“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还有天人感应的思想。
从佛家的角度上来讲,林启泰认为对慈善领域最有价值的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即身心不二,身体跟你的心是一体的,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第二是自他不二,我跟其他所有人是一体的,是共存共融的、是相互依存的。第三是依正不二,就是我和所有的环境是一体的。这些思想跟慈善领域,不管是环保的,还是扶贫,还是赈灾、文化,各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呼应。还有就是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三世因果的思想比起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亲疏有别的传统观念更能与现代的慈善理念相结合。
林启泰强调说,“NPO的行动,就是要再造中国慈善文化。真正扎根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慈善机构和基金会,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力量。”
对话
问:近几年,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整个社会价值观混沌,NGO人如何才能坚守住自己的选择,不在喧嚣和浮躁中迷失?
林启泰:价值观是由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的。谈到价值观,首先就必须让自己的人生观先确立。你的人生设计中,是想通过NGO来实现自己的什么东西,这个特别重要。是实现自己的名利,还是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说要二者兼而有之,就容易混淆,过程中甚至迷失方向。如果你的人生观是以成就自己圆满的人格作为导向的话,那做NGO这种职业,对自己的人格实现是很有帮助的。
问:有人把“无我、无执”看作古代文化的精髓,但是做公益的人似乎“有我、有执”?
林启泰:佛家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在“果”上不要执着,但是在“因”上,在过程中你必须很努力,这叫精进。执着和精进不同,执着会造成身心的压力,而精进可以欢喜的去承担。执著跟堪忍也是不一样的,执著是对于某一个见解或者某一个期望值的一种强烈的执取心,而堪忍是一种内心坚忍的能力,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面对所有的顺逆境,内心能够直然接受,同时保持清静、平衡和快乐。
讲到“无我无执”,就是在推动每个项目或者活动的时候,不是为了表现我或我的团队多能干,或者目标要设定为做成多大规模,产生多大社会影响才高兴。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所有事项的成办都是有赖各种条件因缘的聚合,不是我可以主宰的,因此要善待自己的身心和各种因缘,让自己在对人对事沟通协调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价值,然后去调整去发挥作用。
问:一些人做公益,把自己也弄得变成了弱势群体,您如何看待?
林启泰:什么是弱势群体呢?我认为,是一个人内心非常脆弱、不堪坚持、没有力量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NGO的一些创业者,可能刚开始他什么也没有,但是他有一颗想帮助人的心,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个体。
像台湾慈济证严法师做公益就是这样,最初慈济功德会,就是她和30位信徒,在要建立一个不要交保证金的医院的愿景下组织起来。她亲手锯下30个竹筒,发给30个信徒,要求他们每天买菜前先投入5毛钱到竹筒里,这样每月就可以省下15元。不到三年慈济的医院就动工了,这5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力量却超乎想象。
问:有人认为公益要去道德化,当成一种职业去做,这个怎么看?
林启泰:我觉得职业化可以接受,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公益要有一定的信念,这与商业不太相同。你很难去设想仅是将公益事业作为其谋生手段的的职业人士,能够非常有激情的带动一大批非常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我们也很难想像,一个完全职业化的人能够在一个农村持续待上五年、八年,然后带领一帮农民一点点变得自信、自强、自立。所以,我觉得职业化、专业化是要基于对他人平等的爱、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不弄清楚什么是公益?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公益人应有的责任?不讲爱、不讲公益精神,就职业化而职业化,搞不好最后又出来一个四不象的东西呢。
问:NGO人的力量来源于哪里?
林启泰:我们谈到的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雷锋精神基础上结合包括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慈善精神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再造我们的慈善文化和找回公民行善的源动力。
借用《与上帝对话》里上帝的教导,你们地球人生存公式搞错了,正确的地球人生存公式是每个人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你生下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别人,然后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越来越“有”,但你们地球人生下来就被教育成自己什么都没有,赤条条的,所以说你现在要去获取,要去竞争。所以就有自他的分别,争斗、痛苦、烦恼就由此产生,最后总有一天地球要在你们手上毁灭。
作为公益人,首先要弄明白这一点:我在做公益,是因为我有。虽然不一定有钱,但是有我的一颗心,我可以去帮助别人。(采访周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