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清晨,由26名仁爱大朋友组成的车队,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出发了。

虽说志愿者们被称为仁爱大朋友,但队伍中却有八位“仁爱小朋友”,最大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刘雨辰,最小的是小学一年级的李晨旭。在这次枣强快乐行的队伍里,有几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带着孩子们加入其中,他们是由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小学的赵秀云校长组织而来。队伍中,每一个人来参加助学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怀揣一颗美好的心出发,也都收获了满满的爱。

奔赴枣强县的路上,志愿者们分成六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起了可爱悦耳的名字:“春天里”、“风雨无阻”、“爱出发”等等。大家伴着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到了河北省枣强县。整顿完毕,大家聚到一起,前行让仁爱大朋友们信心倍增,于是六个小组带着任务出发了

这次走访,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感恩,自己却学会了承担;老师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努力,自己却学会了坚韧;孩子们希望家长能够学会陪伴,自己却学会了珍惜。 

两天中,每个小组分别走访四五个孩子,任务是完善孩子的基本信息,确认善款是否收到,和孩子结伴并准备以后的延伸关怀,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愿望,询问初中或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不想继续读书,是否愿意进入仁爱推荐的免费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最重要的是为孩子送去温暖,送去关爱,让孩子体会到,有了仁爱大家庭的支持,生活有了希望。

 

 

走访中,志愿者们看到许多孩子的家里都是满满的奖状,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桌;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长大,如今到了需要读书的年龄,爷爷奶奶却失去劳动能力。孩子们背负了生活的重担,小小的年纪却面临失学和贫困。

当他们遇到仁爱大朋友们时,即使紧张,在聊天过程中也都会点头或微笑。他们的回馈和家人的朴实感染了每一位志愿者。爱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爱的技巧,却是要后天学习的。大朋友们怀揣紧张,怕触碰孩子们心里的伤。小心询问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承担些什么,学习状况和以后的理想。有时互相对笑一下,没有语言,却都不躲开对方的注视和目光,心也逐渐拉近了。

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人群中有个特殊的孩子,这就是枣强镇马屯中学91班的刘国庆。他是这次走访被关怀的孩子,父亲去世了,母亲也改嫁,从小跟着伯父生活,有时会帮家里做繁重的农活,有时放假也会打工。生活给了孩子磨难,但却让小国庆学会了坚毅。大家分享的时候他就安静地听,最后到他发言时,他说:今天我非常感动,看到还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和帮助过我的人!

国庆的话融化了志愿者们,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力量。仁爱大朋友和孩子之间,通过交流和陪伴,将彼此心灵的发条越拧越紧,直至牢固。他们成了后天亲人,彼此的给予是最好的礼物。

 

 

 

这次走访的志愿者方春雨说:“揣着给予的心来的,却收获了满满的爱回去,我们的行动温暖的不仅仅是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更温暖的是我们自己,是这个社会,是需要传承的美德。”

带着女儿参加这次助学活动的孟兆霞说:“生活,有时候很不公平。重要的是在每次被打倒后能够站起来,依然傲立,依然微笑!谁又能说是谁帮助了谁呢?”

 

助学志愿者杨荣静也说:“孩子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他们懂事,阳光,质朴,善良……给我很大的震撼。希望我们的爱心与付出可以成为那些需要爱的孩子们心中的一个依靠,成为他们知心的大朋友。感恩仁爱基金会给我们成长自己的机会,感恩赵校长的引领让我的生命得以升华,感恩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让蓝丝带的故事温暖鼓舞更多的人吧,爱心传递,有我有你!”

心就像一个容器,要用它盛满甘露,而不是盛满苦水。两天的走访,爱的激荡与传递,已经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甘露般的滋养,有些东西正在结束,比如本次走访,有些东西却刚刚开启,比如将爱传递。让仁爱大朋友们一起,践行“以资助为起点,以关怀为重点”的承诺,让心灵因甘露常在而更丰盈,让孩子因关怀常有而更幸福。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我们怀着美好的希望,勇敢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一起成长!

 

仁爱激励语响彻心扉:“我们行动,让我们把心意化为走访,把牵挂化为信件,把感动化为坚持,让我们用慈悲开启智慧,用沟通打开心扉!我们感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感恩孩子们让我们更加慈悲和智慧,感恩孩子们成就了我们的美好和善良!我们勇敢,因为团队给予我们力量,而团队的力量来自彼此的宽容、理解、接纳和鼓励;让我们把谦逊的心融入团队,用真心相互帮助和关怀,心相连,手相牵,让服务大众的热忱在彼此真诚的祝福中升华!仁爱无限,善愿成办!”